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拓印>

美協副主席:山水畫像京劇 不能簡單重複傳統

拓印 閲讀(3.13W)
美協副主席:山水畫像京劇 不能簡單重複傳統

2011年05月11日 10:08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李培

字號:T|T0人蔘與0條評論打印轉發

美協副主席:山水畫像京劇 不能簡單重複傳統

《嶺上日移》

許欽鬆 作

近日,由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推出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及其案例研究》“經典名家”系列畫冊與公眾見面,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鬆成為廣東唯一入選的畫家。該項目用了兩三年時間,在國家層面上集中相關資源,對30名中國畫藝術名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是首次由我國文化主管部門立項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及經典藝術名家案例的研究項目。國內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西沐提出,許欽鬆在嶺南文化及傳統繪畫精神的指導下,展現出了一種“大化”山水的藝術氣象。

中國山水畫精神傳統延綿千年不絕,不斷推陳出新。21世紀的今天,中國山水畫精神需要承載怎樣新的內涵?藝術上如何創新?南方日報記者近日與致力於山水畫研習創新數十年的畫家許欽鬆展開了一場對話。

1.談山水畫精神

解放後,山水畫被賦予表現新中國火熱生活現實的命題,紅旗、拖拉機等人們改造自然的景物或場面被納入到山水畫創新中

南方日報:畫集裏你明確提出“大化山水”的藝術理念,有怎樣的內涵?

許欽鬆:從畫30餘年來,我一直努力創建自己的畫風,並逐漸回到了對山水本真力量的追求上。山水藴含着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恆久精神,我想追尋自然界最原本的那種地老天荒、混沌初開的遠古本真面目。山水的恆久精神恰恰提醒人類原始精神的缺失。都市化、現代化的過程,使人類與原本赤着腳、踏着土地從原始中走出來的本質相剝離,產生了各種違背自然的東西。人類開始自我封閉,一方面索取自然的各種資源,一方面與其相背離,人不再是自然一份子,而是站到了自然的對立面。所以,我的“大化山水”試圖創造人對自然的“隔岸式”觀望。

南方日報:從古至今,中國山水畫精神內涵一直在演進,你怎麼看待山水寫實的傳統?

許欽鬆:宋代大畫家李成、范寬、郭熙等人,將中國山水畫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們大多是宮廷畫家,畫面很有力量,絕不可能只為了自我消遣而畫畫。好比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氣勢雄強,一條瀑布飛流直下,讓人如聞水聲。明清以後,山水畫主要是文人解除胸中悶氣的手段,有一定程度的消遣和娛樂成分,變成了一種相對狹窄的自我修行,弱化了山水畫本應有的精神意義。實際上,嶺南畫派陪伴着國民革命包括新文化運動,明確提出了“關注現實,注重寫生,折衷中西。”這振臂一呼,將山水畫家從關注自我的封閉狀態中拉了回來。

幾千年來中國的山水畫精神傳統,已形成一條關注現實生活、描繪真山真水的隱線。到了近代,特別是解放以後,山水畫被賦予表現新中國火熱生活現實的命題,紅旗、拖拉機等一些人們改造自然的景物或場面被納入到山水畫創新中,比如關山月的《綠色長城》、黎雄才的《武漢防汛圖》等,都強烈呼應現實生活,獲得了成功。

但今天的時代,畫家們不能再像前輩畫家那樣單純關注寫實,他們必須要承擔更多精神層面的思考。我認為,當代山水畫精神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具有現代審美,二是如何具備當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這一輩人不單要簡單地繼承傳統,還要回應現代人審美習慣的變化。

2.談筆墨意境

我乘坐一架小型直升飛機,穿越在雪山間,山脈縱深延伸天際,雲與山綿延相接千里。我一直在追求表達這種山水意境

南方日報:古人將一幅畫掛在陋室裏就可以達到神遊的境界,現代人可能要求得更多。你如何進行筆墨和意境的創新?

許欽鬆:過去古人看山很艱難,沒有多少路可走,看不到整個山的感覺,所以把每個停下來觀察的景點組裝成一張畫,形成散點透視。但現代人可以站在高處看整個山,審美感覺完全不同了。

1995年我去尼泊爾旅行,途中發現了這種“縱深感”。當時作為訪問學者,沒有很充裕的時間爬雪山,我乘坐一架小型直升飛機,穿越在雪山間,這次寫生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山脈縱深延伸天際,雲與山綿延相接千里。此後的10多年裏,我一直在追求表達這種山水意境。

對於繪畫,古人講“可觀、可居、可遊”,將一幅畫掛在陋室裏就可以達到神遊的境界。現代人觀賞山水畫的方式變了,過去是案頭觀賞,現在要把作品放到公共空間裏展示,比如美術館、展覽場地,這意味着一個很大的改變。另外,中國畫的訴説方式已經不能完全照搬古人。它有點像古老的京劇,雖然有非常程式化的傳統,但簡單地重複這種傳統很難跟上現代人的審美意識。

在尊重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我追求一種迎合現代人審美的山水畫中的“縱深感”,融合了聚焦透視和散點透視兩種審美習慣,形成一套獨特的構成方法。有些人總是認為,在畫上題上幾首詩啊,畫上個月亮,加上個小橋流水,才算有意境。我認為,山水畫的意境應該源於藝術家在自然中的體悟,意境應該是有生活來源的。每年我總要去兩到三個地方寫生,不放棄對自然的體驗,因為意境是不能靠憑空想象的。

3.談畫壇格局

嶺南畫派“兼容幷蓄”的精神傳統值得傳承和發揚。這片土壤,歷來包容各種流派和風格

南方日報:評論家郎紹君認為,這個時代中國畫領域裏沒有權威。前一代的大師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相繼去世了,現在大家都在探索一種新的形式,但莫衷一是。

許欽鬆:現在是羣星燦爛的時代,很難分辨出哪一顆星閃爍得最亮。中國人很喜歡排序,或賦予某人大師地位,用功利的思想對藝術作判定,這不符合藝術發展規律。我們想要像上一代老前輩那樣對傳統中國畫產生某些方面的突破是很難的,因為現在資訊那麼發達,很難再像當年那樣憑藉一兩幅名作就能揚名立萬。

南方日報:上個世紀中國許多大畫家都在應對中國畫的變革問題,你有怎樣的看法?

許欽鬆:我認為,齊白石是其中貢獻最大的一位。他給傳統文人畫賦予了別樣的風采,包括很多題材是古代文人不值一畫的題材,如老鼠、煤油燈、蠟燭、豬仔等等,都在他筆下富有生機。

古往今來的許多大畫家都是跟時代契合的,包括明末清初出現的許多和尚畫家,比如石濤、八大山人,他們在那個時局動盪年代潛入山林,借山水抒發胸中意氣,也契合了時代的脈搏。所以我認為,一方面,藝術家在選擇時代,他們總在時代變革中作出他自己的判斷、追逐自己的藝術理想;另一方面,時代也在選擇藝術家,挑選其中的佼佼者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

南方日報:對於廣東畫壇的未來發展怎麼看?

許欽鬆:廣東不只有嶺南畫派,還有油畫,但是國畫領域也還包括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的廣東國畫研究會。廣東畫壇歷來是開放和包容的環境,從不唯某個流派是尊。

現如今,以前嶺南畫派師徒傳授的關係改變了,大部分畫家從綜合性的美術學院畢業。受教育的背景決定了文脈與血緣的關係,也就沒有純粹意義上的嶺南畫派了,但嶺南畫派“兼容幷蓄”的精神傳統值得傳承和發揚。這片土壤,歷來包容各種流派和風格。最近,我們也準備為歷史上的廣東國畫研究會策劃一個展覽,儘管這個畫會與嶺南畫派主張不同,但它同樣不該被遺忘。

○作品簡介

《嶺上日移》

口述創作經歷:這幅畫表現了我在新疆天山寫生的感受。當時我們的車在山路上緩緩地走,看到太陽快下山的時候,很明顯地感受到日照在山脈間移動。晚霞最後一束光照射在山嶺上,形成了變化。這是我非常真實的體驗,回來就完成了這幅作品。

《豪雨》

口述創作經歷:當時我在三峽坐船,本來是大晴天,突然天氣一變,黑壓壓烏雲就過來了,雨緊接着就下起來了……太陽重新從雲層裏照下來。因為這個情景太奇特了,一幕幕在我的心底藏着,回來以後我就將其描繪下來。

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 實習生 劉思宇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磨合讓我讀懂很多生活的語言,風雖改變了方向,卻沒有改變我的行程-----

來源網址:_感謝獨茂蘭石授權轉載,再轉請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