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面藝>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面藝 閲讀(2.55W)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麪人朗簡介

麪塑俗稱為麪人、江米人。歷史上民間有逢年過節用麪粉捏“月糕”、“面魚”等習俗,由此產生面塑藝術。上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小時候,冬天路邊經常能看到捏麪人的,推輛自行車,後座上立着個草靶子,靶子上插了用竹籤挑着的麪人。那時候見得最多的麪人形象就是孫悟空和豬八戒,幾分錢一個,買回家玩不了兩天就壞了。

過去,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裏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麪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

天津的泥人張,北京的麪人郎。北京麪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廣採眾長並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麪塑藝術派別。“麪人郎”是其中的一個流派,麪人郎靠捏麪人捏成大家,並且把捏麪人提升到麪塑藝術層面。

一個世紀前,帶着同樣豔羨的目光,幼年的湯子博與郎紹安迷上了“指尖上的魔術”,從此入行並終成泰斗。據“麪人湯”第三代傳人馮海瑞介紹,生於通州的湯子博早年常在當地漕運碼頭附近的萬壽宮玩耍,萬壽宮乃各地藝人云集之所,他別處不去,就守着山東面塑藝人的攤位痴痴地看,然後買回麪糰自己研習。而“麪人郎”郎紹安的從藝經歷與之“雷同”,冰心在麪人郎採訪記(已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中這樣寫他:“有一次我在白塔寺廟會上,看見有捏麪人的,捏什麼像什麼……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捨不得離開……”那個年代,京城孩子能看到的最豔麗的街景,或許就是木箱子上插着竹籤的彩色“棒棒人”—難怪兩位大師的入行儀式如此默契。“麪人郎”過世後,他的徒弟張寶琳成為郎派麪塑藝術的代表人物

老北京的麪人郎傳人張寶琳簡介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2張

張寶琳是中國麪塑大師,北京麪人郎的徒弟。“麪人郎”名叫郎紹安(1909—1992),北京滿族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其師傅是著名的“麪人大王”趙闊明(1900—1980)。郎紹安在舊社會耍手藝30多年,他的麪塑作品題材廣泛,有反映三百六十行和各種民俗的作品,如:“剃頭的”、“耍猴兒的”、“逛廟會的”等。

張寶琳麪塑作品遍佈世界許多地方,並獲得多個獎項。張寶琳承傳麪塑技術,並在傳統的麪塑技術上加以改良和優化,同時運用了其他的藝術方面的知識。張寶琳是郎派麪塑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他練就了眼明手快,看得準,拿得穩,造型準確,形象逼真,裝飾簡潔的捏塑手法。

1957年,郎紹安之女郎志麗,隨父學習麪塑,繼承發展了麪人郎麪塑藝術,並有大量作品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品展覽創作比賽中獲獎,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一位美籍華人用這樣的詩句讚美她:郎家世代藝專精,志在傳世巧天工,麗質慧心似水仙,手中自有像萬千,巧藝真傳聲名揚。後來,相繼出現郎志英、郎志祥、郎志慧、郎志春、王興山、張寶琳等麪人郎的傳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麪人郎麪塑集美術、雕塑、服飾、化粧及造型藝術為一體,每創作一件作品都需藝人付出智慧與心血,因此有較強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對老北京民俗風情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隨着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麪人郎麪塑藝術處於尷尬的境地,原有的工藝美術廠相繼轉產、下馬、倒閉,從藝人員改行另謀職業。要使其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政府的支持。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3張

張寶琳麪塑作品

翻砂經歷有助塑型

“麪塑以前就叫捏麪人。北京的麪人分三個大派,一派是‘麪人湯’,一派是山東來的走街串巷推車賣麪人的,我們叫‘大面人’,一派就是我們郎派。湯派的特點像是國畫裏的大寫意,看起來很有氣勢,但是人物的神態有些粗糙。‘大面人’就不説了,那是給小孩的玩意兒。郎派的特點是精巧細膩,就好像是工筆畫。”張寶琳在介紹北京麪塑藝術的時候説。

從童年起張寶琳就開始接觸面塑。“麪人郎的師傅是麪人趙,解放前流落到上海,解放後上海成立了美術研究所,麪人趙就定居在那邊了。我們家裏和麪人趙的關係非常好,麪人趙只要來北京就會帶着麪人郎一起到我們家串門。這麼着我們家就跟麪人郎認識了。有時候我父親會請麪人郎到家裏來捏幾個麪人送朋友。他就在院裏的石桌上捏。我那時候比石桌高不了多少,踮着腳探着頭在邊上看。麪人郎看我喜歡這個,每次都會揪一疙瘩面給我,讓我自己捏着玩。邊看邊學,時間長了也就慢慢開竅了。”

70年代,張寶琳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工廠做學徒,從事最累最髒但是對技術要求又非常嚴格的翻砂工作。所謂翻砂,就是按照圖紙的設計,用沙子做成模型,然後把鋼水倒入其中鑄造成型。張寶琳説,翻砂的工作經歷對他在後來的麪塑創作中,把平面的圖案做成立體造型有很大的幫助。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4張

老北京的麪人郎傳人張寶琳作品

麪人郎製作工藝流程複雜工具精巧

談到麪塑的特點時,張寶琳説:“麪塑是比較特殊的造型藝術,它們是加法塑造。怎麼叫加法呢?比如玉雕、石雕,都是在一塊整料上畫好輪廓,然後往下減。麪塑不一樣,它是一點一點往上加的。做個鼻子貼上去,做個眉毛貼上去,四肢、服飾,這些都是一樣一樣貼上去的。”

做一個麪塑造型,細説起來要有上百道工序。從面的製作到顏色的調配到人物形象、服裝服飾的搭配,每一步都非常繁瑣。張寶琳介紹説:“做什麼年代的人就要做什麼年代的髮型。如果是女的,要加發飾,男的是戴帽子還是扎方巾,這都要考慮。頭這部分做完了放在一邊,開始做身子。先是做裸體的軀幹,身體的骨骼結構要做到位,不然人就變形了。然後開始加衣服,襯衣、襯裙、外衣、長裙、衣帶、鞋襪。這些都加完了,開始上服飾,在前襟貼一朵花啊、盤一條龍啊等等。”

這麼複雜的工序,要使用的工具卻非常簡單。一個有機玻璃的撥子,一把密齒的梳子再加上幾根竹籤和一罐白蠟,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撥子的用法是挑、壓、擠、撥,比如裙襬和袖褶。梳子用來做項鍊和牙齒,把面搓成一條細線,用梳子一軋,就成了珠穿的項鍊。但是梳子的齒必須非常密,我這有一把民國時期的老梳子,平常都捨不得用,現在找不到這麼密的了。做麪塑的時候手指頭要抹一些白蠟,為了防止手指出汗把面粘起來。”

現在,張寶琳在製作麪塑的時候一般不會使用那把老梳子,而是採用一塊刻有尺度的有機玻璃,玻璃上寫着0.6毫米。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5張

北京張寶琳麪人郎作品欣賞

熟面製作調色細緻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懂麪塑的人,關心的是面里加了什麼料,面的質地怎麼樣,麪塑的造型好不好。

就拿面本身來説,麪塑所用的面是用普通麪粉和江米麪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用水和好上鍋蒸熟。“北方的麪塑都是把面蒸熟,南方是煮。不管怎麼弄,只有熟面才能做麪塑。咱們小時候路邊買的那種大面人,放不了兩天就不能要了。不是幹了就是發黴了。尤其是夏天做的,天氣一潮濕就發黴。我們在和麪的時候裏面加了防腐劑,這樣就不會有發黴的情況。”

郎派麪塑和大面人在工藝上還有一個不同就是面的硬度。大面人是在户外製作,外面風大,面就要和得軟一點。郎派是在户內製作,所以硬度比較大,看起來很有質感。

在張寶琳的演示台上,一個鐵盤裏盛着很多塊不同顏色的麪糰。“面蒸出來都是原色的,所有的色彩都是蒸好後揉進去的。我們只做黑、白、紅、綠、藍這幾種基本色的麪糰,其他的顏色都用這幾種顏色去配。比如要粉的,用白的和紅的一揉就出來了。只要是水溶的顏料都可以用,比如國畫色、水粉色、水彩色,都可以。但是丙烯塗料不行,揉到面裏發黏,粘手。”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6張

獨門祕方不傳外人

在問到一個麪塑作品能保存多長時間的時候,張寶琳説,“我師傅30多歲做的作品,到現在有70多年了還完好無缺。我70年代做的作品現在也沒有問題。”説着,他拿起上午剛做的一個鐘馗塑像使勁地摔在桌子上,作品不但沒有壞,連變形都沒有。

“我們郎派用了三代人的時光研究怎麼能讓作品保存得時間更長一些。經過很多的實驗,最後我們找到一種原料,把它加在面裏一起蒸,可以增加面的柔韌性。現在,我們剛做完的作品,質地就好像是橡膠的一樣,不怕摔不怕碰。當然,等它乾透了就不能這麼摔了,那也能摔斷。”至於裏面加了什麼原料,張寶琳笑着説這是郎派的祕方,不能對外透露。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7張

老北京的麪人郎傳人張寶琳作品圖片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8張

北京麪人圖片欣賞麪人郎傳人張寶琳作品

#p##e#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9張

老北京麪人郎張寶琳作品圖片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10張

麪人郎傳人張寶琳麪人作品欣賞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11張

張寶琳麪人郎作品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12張

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北京的麪人郎簡介,麪人郎作品欣賞 第1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