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泥塑>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泥塑 閲讀(1.54W)

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的兔兒爺是北京地區著名的傳統節令玩具,泥質彩塑,兔兒爺是一種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説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臉,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脣,其它部位更象人臉。“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節俗的標誌之一,舊時京華,中秋節前半個月,東安市場、前門五牌樓、東四、西單等地,都有售賣兔兒爺的攤子,攤上架設數層樓梯式的木架,逐層增高,上面擺滿大大小小的兔兒爺,人稱“兔兒爺山”,為花團錦簇的團圓佳節,增添了爛漫色彩和歡樂氣息。

兔爺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護神。傳説兔爺能賜給人們平安和吉祥。從明代時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請兔爺、給親朋送兔爺的習俗,請兔爺就是請平安,送兔爺就是送福、送吉祥。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北京泥玩兔兒爺的歷史和淵源

起源:

兔兒爺的起源已難考證,至少明代就已經流行了。明朝人紀坤在《花王閣賸稿》中雲:“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清代此俗更盛,兔兒爺的品種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槍紅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講究的還有張傘蓋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戲台上的武將,猛一看,威風凜凜,細看卻是以性情温順見稱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民間藝人別具慧心的創造,表現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樂觀幽默性格。而以兔兒爺為題材的歇後語,象兔兒爺拿大頂----窩犄角;兔兒爺掏耳朵----歪泥;兔兒爺着雨----一灘泥等等,更是表現出北京地方語言的詼諧特點。

兔兒爺誕生於明代,清代達到鼎盛。一般認為,兔兒爺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説故事是這樣説的:有一年,北京城裏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裏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

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宮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着鎧甲的,也有身着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兔爺兒在北京可謂是家喻户曉,因此也就派生出了許多與兔爺兒有關的俗語和歇後語,比如“兔爺兒的旗子——單挑 ”,這是因為兔爺兒的靠旗只有一邊;還有“隔年的兔爺兒——老陳人兒”,因為兔爺兒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見到去年做的兔爺兒,那可就屬於老兔爺兒了。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第2張

淵源:

“爺”,本是舊京對於貴人的尊稱,進而引申到對神的尊稱,如“馬王爺”、“灶王爺”之屬。而在北京人的嘴裏,這隻“兔兒”也成了“爺”。其次,則是兔兒爺身上近乎輝煌的裝束,以及它在節令祭祀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兔兒爺是人們根據中國傳統的月宮神話,把廣寒宮中的玉兔藝術化、人格化,用泥土塑成的一種民俗玩具。作為一種節令性的泥玩具,兔兒爺流行於廣大的中國北方地區,又以北京的兔兒爺最為有名。北京兔兒爺與外地同類作品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它那極為濃郁的“京朝味兒”。例如盛行於山東濟南一帶的“兔子王”,雖然也是泥塑成型,生動喜人,但風格和氣派卻與北京兔兒爺有很大的區別。

老舍先生曾在長篇小説《四世同堂》中對當時北京市場上出售的兔兒爺作了生動地描繪:“小兔兒的確做得細緻,粉臉是那麼光潤,眉眼是那麼清秀,就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沒法不像孩子那樣的喜愛它。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的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兒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象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硃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在古城北京,中秋節供祀兔兒爺的風俗由來已久。一過了舊曆八月初十,各家紙店的門前就會擺出木版水印的“月宮碼”。這是一種大型的神紙碼,背面用秫秸或竹篾扎架子支撐起來,形狀象一塊豎匾,頂部還豎起幾面小彩旗。黃色的背景,上面印着銀臉的太陰星君,以及金色的玉兔在廣寒殿前搗藥的圖案。到了十五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來以後,就以月宮碼作神位,家家在庭院裏望空設祭。一張小矮桌,擺上兔兒爺,擺上中秋月餅,除了梨以外,什麼水果都能當供品,尤其是切成蓮花瓣的西瓜更不能少。因為梨與“離”諧音,而西瓜的形狀和吃法卻寓意着家人的團圓。撤供以後,把月宮碼在院中焚化,在院子裏擺上瓜果酒菜,趁着滿院子的清輝,全家人一起分食祭月的大月餅,喝上一頓團圓酒。  這種祭祀近乎遊戲,不象迎神、祭祖那麼嚴肅。雖説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也沒那麼嚴格,不過是女人先拜,男人後拜而已,尤其是孩子們的興趣大。整個中秋節前後,孩子們都在模仿大人的作為,供兔兒爺玩兒。還有人專門為孩子們配作出泥捏的"五供",小小的高腳果盤,上面擺着泥捏的果品,塗着紅紅綠綠的顏色,與小兔爺配成一套,非常有趣。故宮博物院現藏多種兔爺兒,那都是當年的王子皇孫們祭月的遺物。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第3張

月中玉兔:  印度的十二生肖是12位神的駕獸,兔是伐折羅神的坐騎,排列在宮毗羅神的獅子之後。印度的十二生肖除獅子取代虎、金翅鳥取代雞之外,全與中國十二生肖相同。越南十二生肖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流傳過程中兔子變成了貓。十之八九是他們將“卯兔”的“卯”誤當做了貓,所以他們每逢兔年過貓年。  兔子性情温和惹人憐愛,因而也就難以神化,所以有關兔子的神話不太多。然而在中國的神話中,兔子還是佔有極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輪明月。它與太陽交替出現,將24小時劃分為夜與晝。日月運行軌跡季節性的變化,月亮從盈到虧、再從虧到盈的輪迴,指導了古人農耕文化和天文歷算的發展。太陽的黑子與月亮的陰影,使古人產生許多聯想。他們認為太陽是一隻3足的金色烏鴉,而月亮裏有一隻總在搗制長生不老藥的玉兔。  西晉哲學家、文學家傅玄(217-278)在《擬天問》中發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從此,後世常把月亮稱為玉兔、兔輪、兔魂,正像金烏鴉是太陽的化身,兔子也就成了月亮的代表。古人對於時間流逝的概念就是從每天的“兔走烏飛”中得到的。有趣的是古希臘人的太陽也是一隻金烏鴉,而月亮的代表卻是貓,他們不大可能借鑑中國神話,也不可能與越南人協商,只能説古代先民在各自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相近的思維方式。  月亮裏不止有玉兔,還有美麗的嫦娥和一直在伐桂不止的吳剛,以及一隻蟾蜍。  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她丈夫后羿的長生不老藥,飛昇到寂寞的月宮成了永久的居民。唐代詩人李商隱(約813-約858)曾為之歎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雖然成了月亮的主人,卻永遠失去了愛情。  吳剛是學仙而意志不堅定者,被罰在月宮砍伐一株永遠伐不倒的桂樹。這與古希臘傳説中的西西弗斯的石頭永遠推不上山頂一樣,是沒有盡頭的懲罰。  在晴朗的夜晚,中國的老祖母們總喜歡指點着月亮,給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故事。而月亮上的陰影隱隱綽綽似人似兔似樹,似乎也在印證着老祖母們的説法。雖然天文望遠鏡已證明那不過是月球表面的寰形山脈,阿波羅飛船的登月者們也證明了月球上沒有任何生靈。老祖母們仍然年復一年地堅持着那些美麗的傳説,並且讓兔子成為月亮永久的註冊標誌。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第4張

戲裏白兔:  古代中國常見的兔子大概是獺兔、鼠兔之類的灰色、黑色的兔子,因而見到白顏色的兔子會有點吃驚。然而兔子其狀可愛,其性温順,絕無兇險之氣,故常被視為吉祥之物。古書上説:“赤兔者瑞獸,王者盛德則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則見。”就連學識淵博的煉丹家、醫藥學家、道教理論家葛洪(284-344)都認為“兔壽千歲,五百歲其色白。”估計他老人家見到了一隻安哥拉兔,毛長且白,驚奇之餘認作了兔壽星。  12世紀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戲,其中與月亮和兔子有關的就有兩出:《拜月亭》、《白兔記》。《拜月亭》正是拜月習俗為戲線的愛情故事;《白兔記》則是由一隻白兔引出了一個家庭大團圓。《白》劇取材於民間傳説:劉知遠家貧,外出投軍,妻李三娘在嫌貧愛富的孃家受盡歧視和折磨,生下一子託人送往劉知遠處撫養。十餘年後,劉已顯貴,其子射獵,追蹤一白兔而得見李三娘,於是苦盡甘來,一家團圓。  其實,兔子不僅僅是中國的戲曲中的吉祥物,在世界各國的故事和卡通片中都是受人歡迎的角色。迪斯尼樂園的那只有着羅納爾多式門牙的兔子,已被全世界所熟悉。俄羅斯動畫片《兔子,等着瞧!》時那隻總能戰勝老狼的兔子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在人們熟知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兔子的失敗也揭示了“驕兵必敗”的哲理。  前人在兔子故事中留下了許多哲理,如中國古代寓言《守株待兔》告誡人們不要希圖僥倖,成語“狡兔三窟”教人凡事要多做幾手準備。日本諺語“追兩隻兔子的人一隻兔子也得不到。”與英美諺語“人不能同時騎兩匹馬”意思一樣,勸人做事專心致志。小小兔子承載了這麼多文化意義,這倒給兔年增添了不少話題。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第5張

北京泥玩兔兒爺製作工藝

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出來的,先把黏土和紙漿拌勻,分別填入分成前後身的兩個模子裏,等乾燥後倒出來,再把前後身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層膠水,再上色描金。大型兔兒爺高有三尺,小的卻長不及寸,都是粉白麪孔,頭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傘蓋,左手託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此外,還有身着各行職業衣服的,“短衫擔物,有如小販;有飲酒跳舞,有如燕樂者”,千姿百態,異常可愛。

在清朝年間,上至北京東安市場的高級貨店,下至各大廟會集市及繁華地區街攤都會有擺賣的“兔兒爺”。那時的兔兒爺,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兒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兔兒爺”的身體、臉形、姿態都是人的樣子。除源於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端坐於蓮花塘上的正統型兔兒爺外,常見的兔兒爺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前者臉譜穿戴、身段神氣。後者更加人化,也更趨社會時尚,如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賣茶湯的……社會羣相應有盡有。現如今,兔兒爺已成了稀罕物,在東嶽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保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兒爺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