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風箏>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風箏 閲讀(9.88K)

北京風箏簡介

春季三月,北京多晴朗之日,這正是北京放風箏的好時節。根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人們常把風箏列在“歲時風俗”的類別,不管當年的春天來的早或晚,人們只要看到空中飄飛的各式風箏就會知道春天的腳步已經逼近。因此有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放風箏其中的一個講究是,甭管風箏飛得有多高多遠,都不能收回來,要把風箏線剪斷,這意味着把一切不好的運氣全部送走。所以老人們都知道,遇見被剪斷的風箏,千萬不能撿回家去。

老北京人愛放的風箏俗稱“黑鍋底”,其實就是我們常説的沙燕,這種圖案的風箏多以黑色為底,它放到高空時,藍色的天空襯托着風箏的黑色和白色,放飛空中格外惹人注目。而且這種沙燕風箏相傳還是曹雪芹當年為了救助許多受苦人,“若教會他們糊風箏,不也可以餬口嗎?”由此而促使曹雪芹整理了一本簡單易懂的風箏圖譜教給身邊的百姓。於是香山腳下的窮苦人家,都有了一手糊風箏的手藝。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在老北京眼裏,這天上飛的風箏就和嘴裏吃的冰糖葫蘆、手上抖的空竹一樣齊名,是春節裏必備的玩藝兒。閒暇時候,遇到天空透明度良好、風力恰當的日子,老北京們總喜歡到空場兒上放上那麼一兩隻,有帶着孩子全家出動的,當然也有自己個兒放的。放風箏其實就是牽着根線,讓風把風箏吹上去,技術好的不出片刻,整盤的線就只剩下了線軲轆。看着天上遠遠的一個一個小黑點兒,整顆心也跟着風箏飛上去,變得高遠了。

北京風箏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記載。清明時節出遊放飛風箏是北京一帶的民間習俗,《見聞雜誌》説:“二三月高梁橋踏青,萬柳堂明鶯,弄箜篌。”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也把放風箏寫得活靈活現:“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盆,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京師紙鳶,極盡工巧,有價值數金者。”    清《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了當時傾城男女“各攜紙鳶”,清明掃墓後施放較勝的盛況。近人沈太侔《春明採風志》載:“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青藍色,中按提線三根,大者揹着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順風放起,晝系線條,夜系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泄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樣各別,哪吒、劉海、哈哈三聖、兩人鬧戲、蜈蚣、鮎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七鵲登枝之類。其最奇者,雕與鷹式,一根提線翔空中,遙睹之,逼真也。”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2張

北京風箏分類

北京風箏的藝術造型大體有七種: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創制出來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雛燕三種。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結構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孫悟空、鍾馗或者花籃。軟翅——大多是立體仿形的。如蜻蜒、鳳凰、鷹,蝴蝶、螃蟹、孔雀等。對燕——又叫做擔子,一根竹擔起兩隻風箏。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鴿子,放飛起來,雙雙追逐,栩栩如生。拍子——分軟、硬拍子,很像塊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瓢蟲形象。這類風箏必須拖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幾類風箏則不須帶尾。串兒——蜈蚣或龍形風箏。筒兒——宮燈、水桶形狀的風箏。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3張

北京的風箏流派和代表

代表者:哈氏風箏、曹氏風箏、金氏風箏哈氏風箏: 哈氏風箏工藝的傳承關係為:第一代創始人哈國樑(1828—1903),他長期積累風箏製作的經驗並在琉璃廠開店,為哈氏風箏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代傳人哈長英(1867—1946),他曾帶領全家最多時的33口人以製售風箏為生。1915年他的四件風箏作品獲美國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銀質獎。第三代傳人哈魁明(1916---1993),風箏製作技藝嫻熟全面。1969年他撰寫了十幾萬字的哈氏風箏工藝的技藝資料,1986年5月與其兒子哈亦琦合著《中國哈氏風箏》一書,並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第四代傳人哈亦琦,10歲隨父學習風箏技藝,全面掌握了哈氏風箏的 “扎”、“糊”、“繪”、“放”技藝。他曾有大量作品在國際風箏比賽中獲獎,並被國內外國家博物館、國家元首收藏。哈氏風箏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曹氏風箏:的創始人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他是一位傑出的風箏玩賞家和製作家。據遊國恩考證,抄本《廢藝齋集稿》就是曹雪芹的遺作。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和《此中人語》兩篇關於風箏的專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藝美術教材性著作,它對風箏黑,白、灰的處理,色彩、色度,色調的處理,外觀造型的處理,都突出了繪畫性。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詳細地介紹了四十三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的技法和工藝,每種風箏都繪有彩圖、骨架圖,配有扎、糊。繪等歌訣。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者可達數丈,小者不到一寸,卻都能御風而起飛,不致“傾覆”。曹氏風箏已是北方的主要風箏流派之一,在國內外有着較高的聲譽,為人們所稱道。當時執掌皇家畫苑的名士董邦觀看曹雪芹放風箏後,極為稱讚,當場為《南鷗北鳶考工志》寫序。金氏風箏:創始人金福忠出身於風箏世家,原是宮中的匠人,他製作的風箏被稱為金氏風箏。末代皇帝溥儀當年的住所現在保存的三隻絹制風箏,一隻蝴蝶、一隻鮎魚和一隻龍頭蜈蚣就是出自他手。金氏風箏興起於20年代,它造型雄偉,畫法粗獷,顏色獨特,喜用單一黑色,被叫做“黑鍋底”。金福忠有一隻兩尺見方的黑色沙燕,現仍被風箏藝人收藏,是他運用倒塗技法精心繪製的,逆傳統風格而行,該白則黑,猶如象片底版,在眾多的沙燕風箏中獨樹一幟。金氏風箏不僅繪製獨特,而且起飛性能穩定。他製作的風箏,八尺以下一律採用獨膀條,不用拼接,表現了高超的扎制技藝。民國以後,他與其妹金淑琴以做風箏和鳥籠為主。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4張

曹氏風箏之爭

要説起咱北京風箏就不得不提“曹氏風箏之爭”。爭論的起因是這樣的,相傳1943年,一本叫《廢藝齋集稿》的書曾在北京短暫露面,該書共8卷,其中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介紹了43種風箏製作方法,書的署名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據説此書被一個叫金田的日本商人買到手。為了證實真假,他找到了北平國立藝專日本雕塑教師高見嘉十鑑定。高見嘉十不但鑑定而且還組織幾名老師和學生,用26天時間,抄錄了此書部分內容。後又據著名學者遊國恩考證,抄本《廢藝齋集稿》確屬曹雪芹的遺作。《南鷂北鳶考工志》對自古以來有關風箏製作的技法和經驗做了詳盡的總結和梳理,並且每種風箏都配有彩圖、骨架圖,風箏製作關鍵性工序更是編成口訣方便人記憶。

據説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者可達數丈,小者不到一寸,卻都能御風而起飛”,不致“傾覆”。時至今日,曹雪芹書中提到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已經成為風箏的主要製作工序一直被風箏藝人們沿用着。這就是後世流傳極廣的“曹氏風箏”。據當時參與抄錄和臨摹《廢藝齋集稿》的孔祥澤老人説,金田得知該書價值後,很快就帶着它沒了蹤跡。那個時候人們文物保護意識和收藏意識都不強,讓這個也算是孤本的名人手稿生生被一個日本人買去了。

前面説到遊國恩考證《南鷂北鳶考工志》是真的嗎?那又有專家説了:孔祥澤提供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曹雪芹自序道:“是歲除夕,於冒雪而來”,但是查閲了當年的《晴雨表》,證明這年除夕北京地區沒有下雪,“是歲除夕,於冒雪而來”顯然不符合事實

“曹氏風箏”真真假假各有各的説法,還都引經據典理由充分,但總歸因為原書沒了蹤跡,所以無從考證。老百姓聽着各位學者專家爭辯,非但沒有影響對北京風箏的感情,反而因為“自家的孩子”能和在世界文學史上都響噹噹的曹雪芹掛上鈎,而平添了一股自豪感,更加喜愛。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5張

北京風箏京燕兒

北京風箏的代表是“大”字形的沙燕兒,又叫京燕兒、扎燕兒,老北京那句“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説的就是它。據曹氏風箏傳人孔令民説:“每個沙燕造型都有象徵意義。短小肥胖的‘雛燕’象徵兒童;寬大的‘肥燕’象徵男性;頎長的‘瘦燕’象徵女性;‘比翼燕’則代表夫妻百年好合。”一個小小的風箏造型,裏面有這麼多講究!怪不得連2008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都選了它。另外,作為“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風箏”,咱“北京風箏”現在又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願我們北京的風箏能帶着京味兒文化,帶着民族藝術越飛越高!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6張

北京風箏京燕兒圖片欣賞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7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8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9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0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1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2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3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4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5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6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7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8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19張

京燕兒-北京風箏簡介、北京風箏圖片欣賞 第2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