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泥塑>

北京的泥塑臉譜、北京京劇臉譜簡介

泥塑 閲讀(2.59W)

北京的泥塑臉譜、北京京劇臉譜簡介

泥塑臉譜

臉譜就是假面具,源於古代祭神用的頭飾,到西漢時發展成歌舞演出的道具,多為木製品、金屬製品、革皮製品,始稱為“代面”。元雜劇中,因嫌代面過於呆板,無法突出舞台人物特徵,而採用在演員臉上直接化粧的方法。此後,代面在演出中被逐漸取消。代面除在少數表演鬼神的劇目中運用外,很大一部分轉化成為兒童們的遊戲品。但是,經過藝人長期的改革演化,泥塑臉譜又從玩具中脱穎而出,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有着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欣賞品了。

北京泥塑彩繪臉譜,是京劇舞台臉譜與民間泥塑相結合的北京手工工藝品。

北京的泥塑臉譜、北京京劇臉譜簡介 第2張

北京的泥塑彩繪臉譜起源於清代末期。究竟是誰把京劇舞台上的臉譜變成了泥塑彩繪臉譜的呢?人們説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説法是“花臉桂子”。在北京泥塑臉譜發展史上,流傳着這麼一個故事。相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前後,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詩善畫,也是一位酷愛京戲的票友。靠吃“祿米”即俸祿為生,在閒玩的時候,他看到廟會上有泥捏製的泥人,突發奇想,用膠泥做了一臉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曬乾以後,仿照舞台上的臉譜着色給泥坯勾畫上色,臉譜做成以後拿給自己要好的朋友觀賞,朋友都覺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臉譜分給了自己的朋友,一來二去,天長日久人們都知道他會做泥塑臉譜了。於是上門求繪的人逐漸多起來,在京城小有名氣。因為姓桂的最擅長繪製“淨角”臉譜,所以人們稱他為“花臉桂子”。

辛亥革命以後,取消了旗人錢糧“祿”的舊制。“花臉桂子”為了設法謀生,就在家裏做泥塑臉譜送到廟會上去出售。起初送幾個貨樣,交給了白塔寺的李記雜貨攤,很快就賣光了。以後不管送多少,都能隨時賣出去,總是供不應求。李記商店不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臉譜在北京出了名。從此泥塑京劇臉譜作為北京民間工藝品開始在京城流行,由於泥塑臉譜既有趣又有利,在老北京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規模迅速發展起來,眾多閒人加入這一新行當。北京的南城、北城、西城又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泥塑臉譜藝人,品種也由單一的花臉,發展成生、旦、淨、末、醜,樣樣俱全,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出了各自的泥塑臉譜風格,形成自家獨特風格的白如霖、汪稔田、李榮山等老藝人。

還有不少老北京人嫌泥巴髒,家境又不錯,就用面來替代泥巴雕塑物品,使麪塑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北京的泥塑臉譜、北京京劇臉譜簡介 第3張

從二十年代後期起,泥塑臉譜除在各大廟會上出售外,又發展到東安市場,各玩具商店和藝術品商店等都有經營,很受顧客歡迎;尤其是到京的外國人,回國時都想帶些富有北京特色的泥塑臉譜饋贈親友。

二十年代後期,由北平丙寅採油公司東家傅某出資,開辦了北平教育模型公司,聘請趙友三等人為技師,製作教學模型、泥塑臉譜、彩塑沁泥人。同時,東安市場丹桂商場開設了松竹梅商店,專賣泥塑臉譜,生意興隆,除少數內銷外,大部份供出口。他們還重金聘請著名京劇演員侯喜瑞、朱斌仙等為他們設計臉譜,大大豐富了北京的臉譜藝術。

正當北京臉譜藝術呈現空前繁榮的時候,“七七”事變爆發,許多商店作坊倒閉,大部分做臉譜的藝人被迫改行。李榮山被迫去賣報,汪崇斌去拉黃包車,還有的去當小工以及闖關東。北京泥塑藝術頓顯凋零。

日寇投降後,又由於法幣貶值,物價一日數漲,臉譜生意仍無起色。據説李榮山老師傅上午出賣力氣,下午在家做點泥人、泥鳥;有時等米下鍋,不得已到街頭鬧市,在地上鋪一張高麗紙,擺上幾個泥人、泥鳥、臉譜叫賣,以勉強維持生活。

北京京劇臉譜

一、臉譜原源

臉譜的發展跟中國戲曲的發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於歷史上的“代面”。據舊唐書記載,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現,這應是臉譜的鼻祖。貴州的“儺戲”面具就是臉譜的活化石。隨着戲曲的發展,戴面具演出時不利於演員面部表演,藝人們直接用顏料在面部勾畫、化粧,就逐漸形成臉譜。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面部所勾畫行成的特殊譜式圖案。淨、醜是採用臉譜作為面部化粧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臉譜。臉譜是用來表明戲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徵,以豐富舞台美術色彩,強化演出效果。臉譜是種象性美術創作,是舞台美術整體中的固有組成部分。臉譜是把由思想構成的眉目口鼻花紋和臉膛顏色組織起來,塗畫在演員臉上以使人產生美觀感知的圖案。臉譜是隨戲的形成而產生的。各種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臉譜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觀其外表、知其心胸。

二、京劇臉譜的形成

京劇臉譜是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形成後,逐漸形成的。京劇臉譜在形成過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戲曲劇種的臉譜。在地方戲曲臉譜基礎上加以取優廢劣。經過幾代著名演員和戲曲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現在的京劇臉譜。京劇臉譜也是至今戲曲舞台上臉譜最多、最完整的臉譜體系。

京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臉譜大系中的分支,有臉譜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劇臉譜借鑑了徽、漢、昆、秦、各劇種經驗。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完整的系統性,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全部舞台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離開舞台和戲中的人物,臉譜也就失去其根本意義。

戲中淨、醜勾臉與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質相同的面部化粧手段。須與行頭,切末面具等人物風格諧調,並與唱、念、做、打、翻等表演形式協調,因此演戲是前後台戲曲藝術工作的集成。一個臉譜的譜式,一齣戲中臉譜的配合,均須涵藴於這個整體舞台藝術之中,這就是臉譜藝術的整體性。

三、京劇臉譜色彩常識

京劇臉譜是戲曲臉譜中用色最多的劇種,所謂臉譜色彩是指臉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紅、紫、黑、白、藍、綠、黃、粉紅、褐、赭、金、銀等色,各具秒用,以豐富想象和誇張的手法,突出劇目中複雜的人物形象,出現於舞台上。

京劇臉譜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現多種人物忠、奸、善、惡寓意褒貶、愛憎分明,而且着色變化有致,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對戲中人物膚色誇張的描繪,是對戲中人物性格的誇張。臉譜上的面紋常用有其它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一般來説,紅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詐、狠毒、陰險;油白色代表自負、跋扈;藍色的代表剛強、驍勇;綠色的代表頑強、俠義;黃色的代表兇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梟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剛義、剛正威嚴;金銀色代表神、佛、鬼怪、精靈。

京劇臉譜用色也不是絕對的,有靈活性。如:紅色在表現三國戲中人物關羽時,代表其赤膽忠心。但在法門寺中太監劉瑾雖為紅色臉是代表其養尊處優,權壓朝臣;如:水滸戲中人物晁蓋雖是“黃色三塊瓦臉”在這裏就不是代表其兇暴、沉着,而是代表其面部膚色發黃,印堂勾畫一個橢圓紅光,一看就知是位堂堂正正起義的老英雄;如:八大錘中的金兀朮用的金色,並非是神仙、精靈,而是代表其姓金。這個臉譜完全是望文生義的解釋,不能説明這個臉譜的真實意義。

四、北京泥塑京劇臉譜

北京的泥塑彩繪臉譜起源於清代末期。究竟是誰把京劇舞台上的臉譜變成了泥塑彩繪臉譜的呢?人們説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説法是“花臉桂子”。在北京泥塑臉譜發展史上,流傳着這麼一個故事。相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前後,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詩善畫,也是一位酷愛京戲的票友。靠吃“祿米”即俸祿為生,在閒玩的時候,他看到廟會上有泥捏製的泥人,突發奇想,用膠泥做了一臉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曬乾以後,仿照舞台上的臉譜着色給泥坯勾畫上色,臉譜做成以後拿給自己要好的朋友觀賞,朋友都覺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臉譜分給了自己的朋友,一來二去,天長日久人們都知道他會做泥塑臉譜了。於是上門求繪的人逐漸多起來,在京城小有名氣。因為姓桂的最擅長繪製“淨角”臉譜,所以人們稱他為“花臉桂子”。

辛亥革命以後,取消了旗人錢糧“祿”的舊制。“花臉桂子”為了設法謀生,就在家裏做泥塑臉譜送到廟會上去出售。起初送幾個貨樣,交給了白塔寺的李記雜貨攤,很快就賣光了。以後不管送多少,都能隨時賣出去,總是供不應求。李記商店不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臉譜在北京出了名。從此泥塑京劇臉譜作為北京民間工藝品開始在京城流行,由於泥塑臉譜活躍了市場,京劇泥塑臉譜迅速發展。做臉譜的人多了起來。較有名的繼“花臉桂子”之後京城先後出現了白如霖、汪稔田、李榮山、趙友三、趙永年、李克明、馬成子、唐景昆、韓啟泰、雙起翔、楊玉棟等名家。

泥塑臉譜主要是藝人們在家裏手工製作,然後拿到廟會或經營藝術品的鋪子裏去賣。聽我的先生劉曾復説:在老東安市場有個工藝品店“松竹梅”(邢靜安創辦)的小店就經營泥塑臉譜。解放初期做泥塑臉譜的幾位老藝術家組成合作小組,以後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廠,後來劃歸到特藝三廠。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廠因經營不景氣而停產,以後我為把臉譜藝術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於一九九五年創辦了北京興鑫工藝品廠,專業生產開發京劇泥塑臉譜同時也開發石膏、紙等不同材制的臉譜併為泥塑京劇臉譜註冊了“京蝠”商標,臉譜註冊商標國內還是首次。

五、京劇泥塑臉譜的製作

製作泥塑京劇臉譜少説也得十幾道工序。首先需要尋找成色質地較好的膠泥,然後過淋浸泡,再反覆揉摔,做好臉譜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陰涼處陰乾,不要暴曬,防止坯子乾裂。坯子涼幹後打磨拋光上白然後再在坯子上彩繪、上漆、扎髯口、上盔飾這樣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臉譜最吃功夫的是彩繪,北京的泥塑臉譜講究規整,構圖嚴謹,線條流暢,位置準確,色彩明麗,善於刻畫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畫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稱。在彩繪上,紅、黑二色畫完後還得上清漆,白、綠、黃、藍以及粉紅等都用顏料勾繪。由於黑、紅色用過漆,增強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並能使之與一般色彩產生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明快的視覺感。

六、工藝泥塑臉譜的現狀未來

各種工藝品市場的櫃枱裏,各種展覽中都有京劇臉譜;在法國巴黎的大遊行中打頭彩車上也是我們京劇臉譜以及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在舉辦一些活動時也懸掛京劇臉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家庭裝飾、火柴盒上、鑰匙鏈上、撲克牌上、模特時裝上、大街的雕塑上到處都是京劇臉譜。臉譜已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得到海內外人士的認可和歡迎。隨着我國的對外開放、加入WTO,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瞭解中國,瞭解北京、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京劇、瞭解臉譜。將有更多人喜歡上我們京味的泥塑臉譜。讓我們為振興京劇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做些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