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拓印>

世界木版畫的歷史與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的木版畫藝術手工拓印教程

拓印 閲讀(1.86W)

第二章 世界木版畫的歷史與發展

世界木版畫的歷史與發展——文藝復興時期的木版畫藝術手工拓印教程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木版畫藝術

一、丟勒與他的創世之作

文藝復興是歐洲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這個運動開始於十四世紀,它衝破了中世紀教會、神學和封建制度的禁錮。

德國是西北歐重要的工業發達地區,人文主義思想有很大傳播。印刷術在這裏出現之後,迅速形成了歐洲最大的印刷行業。與印刷同時誕生的版畫也廣泛進入民間,這不僅反映了這個地區強勁的文化需求。就在這樣的土壤中,培育了一代以丟勒為代表的版畫家。尼德蘭也是歐洲版畫策源地之一,文藝復興中最重要的畫家老勃魯蓋爾,開創了諷喻版畫的先河。當時最有影響的評論家瓦薩里(Vasari 1511—1574)認為“版畫既是一種珍寶、又是非常現代的藝術”。

十六世紀初,金屬腐蝕技術開始於銅版畫製版,這是版畫史上重要發明,但在本世紀內卻並未得到藝術家的重視。木版畫在經過一段輝煌之後,到十六世紀後半葉由於德國藝術的消沉而隨之衰落。

阿爾布萊希特·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出生在紐倫堡。父親是金銀匠,他從小就接受金銀首飾工藝所必需的雕刻和繪畫技藝。15歲從當地畫家瓦爾蓋默特學畫,於1492年外出南德國旅行。他專程去科爾瑪拜會他仰慕已久的銅版畫大師施恩告爾,誰知這位畫家於數月前去世。但受到畫家的三個弟弟的歡迎,並送了許多遺留的版畫作品給丟勒,丟勒從中繼承了許多寶貴的經驗。1495年他回到紐倫堡自己開了一個版畫作坊,購置了印刷機。從這是開始他在版畫上用AD二個字母的組合作為作品的署名標記。幾年中他作了許多大型的木刻如《南浴圖》、《大力神海格力斯》等。1498年完成的16幅木刻組畫《啟示錄》。這是根據《聖經》新約的最後一章:《聖約翰在拔摩島上的祕密啟示錄》而畫。丟勒第一次把這部詭譎的典籍給予形象的表現,把虛幻怪異的故事通過他的想像變得可信可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四騎士》是其中一幅(圖7—1)。被踐踏的人民或倒地呻吟,或仰天呼號。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歐洲大地上戰亂頻頻,饑荒瘟疫遍地的情景。丟勒在這套組畫中人物造型準確而多樣,表現的各種細節真實可信。在刻制技巧上他使用縝密的木刻線或長、或短、或點、或交叉、或彎曲、或平排十分生動地表現了人物、衣褶、器物、場景以及光線明暗,把木刻的技巧運用到空前優美純熟的境界。《啟示錄》的刊行,使丟勒聲譽鵲起。1510年完成了從1498年就開始陸續進行的《基督受難》大型木刻組畫,共16幅。它表現基督被出賣、受鞭打、背十字架、受刑到復活。丟勒一生共用木刻和銅板刻制過六中基督受難的故事。為了區別,稱這套幅面較大的為《大受難》(圖7—2)。1511年又完成了另一套木刻組畫《聖母的一生》,從丟勒的日記中,可知他對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荷蘭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都是很景仰的。伊拉斯謨在1505年出版了《基督騎士手冊》一書,丟勒深受其影響,畫騎士,就是取意於此,表示對天主教會的譴責,鼓舞人們對邪惡作不妥協的鬥爭。

1512年奧格斯堡(德國東南部的一個城市)的馬克西米連皇帝委託丟勒為他設計兩件歌頌他的木刻。由丟勒任總設計,領導許多畫家和刻工通力合作。一件是設計一座凱旋門的建築模型圖,於1519年完成,共192塊木版拼成長寬各3米的巨型木版畫。這個凱旋門有三個拱門,牆上刻着表現皇帝的家世和一生業績的畫,並點綴着大量的裝飾圖案,極為富麗堂皇。另一件是設計一個凱旋遊行的儀仗隊伍,這是一幅木刻長卷,儀仗的中心當然是皇帝,這部分由丟勒親自設計,皇帝盛裝坐在一輛佈滿豪華的飾品的古玩的轎車裏,車的駕駛者名為“理智”,她握着“權力”和“貴族”的韁繩。充分顯示了不可一世的奢侈的皇族排場(圖7—3)。

他對農民一直抱同情的態度,是最早以農民生活作為藝術題材的畫家之一。他曾刻了許多農民的肖像。丟勒也非常熱衷對自然事物規律的探討和對繪畫技術理論的研究。從1523年起丟勒開始撰寫名為《量度藝術教程》的理論著作。這是丟勒總結自己的繪畫經驗,闡述透視原理及用圓規三角尺等量器來製作裝飾圖案的方法,由他自己製作木刻插圖於1525年刊行。1527年丟勒出版了另一部科學著作《築城原理》。1528年初丟勒完成了《人體解剖學原理》一書,但是他卻來不及看到本書的出版於4月6日突然去世。如果説他的銅版畫還是在施恩告爾的成就基礎上的提高,那末他的木版畫卻是前無古人的創造者。他把金銀匠的雕刀功,運用到木版上,用類似銅板線那樣密集的平行排線和十字交叉線的襯景來加強形體的立體感和光感。以大面積的長平行線表現畫面上的明暗對比和遠近襯托。這和在他之前只有簡單輪廓線的粗俗原始的木刻來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在版畫發展史上,丟勒猶如一個勇敢的旗手,把版畫帶向一個新的天地。

二、文藝復興時期的版畫家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無不是版畫製作能手,因而出現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木版畫,德國是現在世界上公認有悠久版畫歷史的國家。

當時最出色的畫家有路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1472—1553)比丟勒小一歲但卻長壽得多。1505年應維騰堡城薩克森選候的邀請成為宮廷畫家,並且兩次擔任過維騰堡市長,一生顯赫。他熱情地支持宗教改革,他的版畫以木刻為多,著名的如《惡魔攻擊聖安東尼》(圖7—4)《巴里斯的評判》等,他還是明暗套色木刻的發明者。他的版畫畫面上常在次要部位畫上兩個小牌,上有交叉的劍,這是他的版畫標誌。

漢斯·布克邁爾(Hans Burgmair the Elder 1473—1531)受業於施恩告爾,所以有深厚的版畫技術基礎。被馬克西米連皇帝聘為宮廷畫家。當丟勒受聘來為皇帝主持大型木刻時,他是當然的主要助手,他為那座192塊木版的凱旋門刻制了67塊。也參與凱旋們遊行儀仗木刻的設計。還為皇帝的著作《恩寵》、《白色國王》作插圖。他也是明暗套色木刻的方面者之一,傳世的《馬克西米連皇帝騎馬像》和《死和愛》(彩圖7—5)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巴爾東(Hans. Baldung Grien 1484—1545),斯特拉斯堡人,1503年到紐倫堡師從丟勒。他與宗教改革及人文主義者有密切交往。和他同時代的許多畫家一樣,他非常致力於透視畫法的研究,特別對人物的透視變化有深的探索。這在一幅有些恐怖氣氛的木刻《中了妖術的馬伕》(圖7—6)中有清楚的表現:一個巫婆在窗外手拿火把,口唸咒語,馬伕已經倒地,馬正在奪門逃走。正面仰卧的馬伕,和從後面看過去的馬,都是處在強烈的透視縮短之中,但能相當準確的表現,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烏爾斯·格拉夫(Urs. Graf 1485—1529)他的木刻不用黑線的陽刻,而用黑底白線的陰刻來表現人物,取得很特殊的效果。木刻題材不刻宗教,不刻神話,而是表現他周圍的生活。出現最多的是士兵《軍旗手》(圖7—7),穿着盛裝,戴着大羽毛裝飾起來的軍帽,手執軍旗。

文藝復興一個重要畫家是漢斯·賀爾拜因(Hans Holbein,the Younger 1497—1543)我們稱為小賀爾拜因,因為他父親老賀爾拜因也是一位著名的畫家。1519年遊歷了意大利、法國等地。他既繼承了丟勒等北方畫家的藝術成就,有吸收了南方大師們的技巧,一肖像畫名重一時。1532年,成為英王亨利八世的宮廷畫師。他的版畫活動主要在他到英國定居之前,用木刻刻過不少肖像,又刻過《聖經》和一些書籍的插圖。他的最重要的傳世名作卻是40幅的《死亡之舞》。“死亡之舞”源於歐洲13世紀。因為中世紀以來征戰連年,瘟疫頻發。死神對任何人都不予寬待,由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教會長藉此來宣傳教義。畫家以此為題材作畫的不可勝數。一般都是以骷髏作為死亡的象徵,出現在人後,或把人拉走。但從沒有像賀爾拜因那樣大篇幅地把死亡作擬人化的描繪。這40幅畫的內容大致是從上帝造人開始,到第3幅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死亡”就與人形影不離了。“死亡”在加冕的教皇的背後,在神氣的國王的頭頂,貴族老爺舉劍也嚇不倒他,騎士死於騎士的長槍;似乎對農民最為仁慈,還揚鞭趕馬為他耕地,又殘酷地把孩子從雙親手裏奪走。

賀爾拜因的木刻風格,幅面小,《死亡之舞》(圖7—8)每幅只有66×49毫米,比一個香煙盒還要小一點。他刻線比較自由簡練,與丟勒的縝密精細恰好相反。據記載,丟勒在木刻稿完成後,要求他的刻工完全按他的畫稿摹刻,而賀爾拜因則和他的刻工路採爾伯格(Hans Lutzelburger)共同尋求最適合木刻的表現方法。所以他的木刻,畫面雖小但內涵豐富,用筆簡練而表現卻很充分。

德國文藝復興中的版畫,十六世紀中期以後,歐洲北方的藝術中心轉向了尼德蘭。

三、 明暗套色木刻的出現

版畫技巧得到空前的提高,同時也很自然的出現了一些新的製版技法,“明暗套色木刻”和“金屬腐蝕版”。

明暗套色木刻,方法是用二塊或三塊木板,將同一個畫面的不同明暗分別刻在各塊版上,再用不同明暗的油墨套印而成。這樣,畫面有三四個不同的明暗層次,使人物或場景更有立體感和光線感。最早使用這種方法制版的是德國的克拉納赫,和布克邁爾。很難判斷誰是發明者。以後不少畫家,如阿爾特多費爾和巴爾登都作過這種套色木刻。但再以後卻少有人繼承而衰落了,《死和愛》(圖7—5)為布克邁爾的一幅明暗套色木刻,由黃、赭、黑三色套成。最早用明暗套色製版的是一個木刻工達·卡比(Ugo da Carpi 1480—1520)。他是威尼斯大師提香的刻工,由於這種木刻很投合當時流行於意大利的一種室內裝飾用的明暗裝飾話的風尚,所以也風行一時。許多著名的畫家如拉斐爾、帕米爾賈尼諾都曾作過明暗素描,由於工刻成明暗木刻以應社會需要。《使徒》之一(圖7—9)是意大利畫家貝卡富米(Domenics Beccafumi 1486—1551)作的明暗木刻。

明暗套色木刻的發明不僅豐富了木刻版畫的表現形式,也使木刻版畫更加賞心悦目。它標誌着套色木版畫的開始。同時它的方法也影響着其他版種的套色技術,直至二十世紀絕版套色出現之前,仍然沿用着這種套色技術。可見套色版畫的發明在木版畫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儘管明暗套色木版畫技術的發明在歐洲十六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並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功。完善了黑白木刻色調單一的不足,受到世人的稱道。應該説這與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快速發展,及畫家們準確而富有表現力的造型藝術有着直接關係。從套版印刷的歷史看它還是要比目前中國元代《金剛經注》朱墨套印插圖,晚了二百餘年。中國的套印技術在十七世紀才得以很好的發展。與歐洲相比發展較慢,這也是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印刷術發展緩慢的原故。

四、十六世紀末葉至十七世紀木版畫的衰落

由於許多畫家的努力版畫的藝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版畫的另一個功能——複製,也因工商業的繁榮而迅猛地發展起來。為滿足人們對當代畫家在各地教堂的名畫的欣賞渴求,畫商們就用版畫來複制名家的作品,大量出售。這種複製油畫、壁畫的版畫作品本身談不上什麼創造性和藝術性,但卻是發揮了印刷術的原始功能——信息傳播。因為正是有了這些複製版畫,才使當時意大利分散在各地的名畫能夠傳往四方。因此,版畫為文藝復興浪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當時複製名畫成為風氣,尤其是威尼斯更是盛行,如在1515年至1525年複製了許多提香的大幅作品,一般都是由十幾塊木板拼結而成《法老軍隊淹沒在紅海中》(圖7—10)是一幅巨幅木版畫,它是用十二塊木板拼結而成的。這幅畫的尺寸是1210X2210毫米。作品描寫的是聖經故事,法老的軍隊追逐使者摩西帶領下的以色列人來到紅海邊,在無路可走時摩西指水成路,當以色列人走出捷徑後,而法老的軍隊卻全部被淹沒。這幅作品描寫了宏大的場面,刻工精細、人物造型生動,可謂是驚世之作。

尼德蘭南部的法蘭德斯與荷蘭畫派在十七世紀所走的藝術道路各不同,它發展着貴族們需要的一種豪華式的藝術,這就是巴洛克的風格。魯本斯(1577-1640)是法蘭德斯大畫家。他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魯本斯的創作以對生活的富於詩意的表現來歌頌生活,首先是歌頌作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類。他在二十年代所畫肖像絕大部分是盛裝的。《聖母戴冠》(圖7—11)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畫中人物造型及衣飾透露着理想的生活化,聖母形象通過透視的造型顯示了高於人們的神聖。他有很多為其複製作品的刻工,能夠將他作品豐滿的人物造型特徵及神韻表現出來。據記載這幅作品出自於經常為他複製作品的一位能手。

由於出版業的發展,可以看到版畫的設計者與雕版者正在逐步分離。十五世紀時銅雕版成了主體,他們向畫家購買素描稿,組織雕刻、印刷和出售幾個環節來生產版畫。安特衞普的考克,是歐洲比較傑出的印刷商,他給予刻制銅版畫明確分工。在他出版的版畫下方都刻有以下幾種人姓名:1.畫家或版畫設計者(pinx. 或inv.)2.版畫稿打樣人(del)3.刻工(sculp. 或 inc)4.製造商(fec.).包西和布魯蓋爾的版畫就是在這樣分工中複製出來的,所以嚴格的説來,他們的版畫只是素描稿的複製版畫而已。

銅版畫精密細緻,可以用雕刻線組織出非常柔和豐富的明暗調子。相比之下,木刻就顯得粗糙,從複製要求來説遠遠不如銅雕版,因而受到出版商的冷落是很自然的。所以從十六世紀前半葉丟勒和他周圍的一些畫家之後,木刻就隨着德國藝術低潮而衰落。兩個多世紀中,未見有傑出的木刻版畫家及作品出現,只是作為一種通俗實際和書報雜誌的插圖而緩慢地發展着。直到十八世紀末在英國興起了雕刀木口木刻,才改變了這種狀況。十六世紀,雖然雕版的技術日益精湛,但從版畫的發展來説它終究只是圖像的再現而已。在以後幾個世紀中,出版商手中的複製銅雕版畫和畫家手中的銅蝕版畫就越來越分清了它們的不同價值。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磨合讓我讀懂很多生活的語言,風雖改變了方向,卻沒有改變我的行程-----

來源網址:_感謝獨茂蘭石授權轉載,再轉請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