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風箏>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風箏 閲讀(4.47K)


菱形打鬥風箏是我最喜歡做的風箏,小時候看大人們的風箏後自己模仿着做,居然第一次就飛上天了,當時是多麼的高興。大人們做的風箏可以在天上到處飛,我做的風箏卻穩穩當當的停在空中,放得正高興時風箏就斷線了,丟了好幾個風箏後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原來,我們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在天上看見不帶尾巴的風箏,不需要發出任何警告都可以直接打鬥,我的風箏就是這樣給別人幹掉的。丟了風箏多少有些沮喪,但讓我迷惑的是問什麼別人的風箏可以飛來飛去,而我的只能定在那裏,別人能主動來打我的,而我只能被動挨打,他們由是怎樣做到的呢?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第2張
紙片風箏指的是單用紙張作的風箏, 菱形風箏就是一個最佳的範例。 根據The Kite Making Handbook (2004) 書上的介紹,菱形風箏源自於祕魯,當地稱為Chiringa 。中文稱為菱形風箏,是根據汪耆年(1988)編著的"風箏技藝與創新"一書。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第3張

以下是菱形風箏製作的示範:

菱形板子風箏的製作

一、風箏的設計:

要製作一件產品,必須首先在大腦中進行構思,設想它的形狀,然後畫出圖紙,再依圖進行製作。製作風箏也不例外。首先,要構思做什麼類型的風箏,並確定其形狀,其次要畫出結構簡圖。圖案設計要符合風箏飛行的原理。在圖案上要標出骨架各部分的粗、細、長、短的尺寸,作為加工時的依據。

本次製作的是菱形板子風箏,設計如圖1:(圖中所標尺寸均以釐米為單位)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第4張

根據設計圖,選用二根0.6×0.5cm粗細、長度75cm左右的竹片二根,竹節要長,要另選配75×75cm尼龍綢一塊,細線若干備用。

三、竹條的削制:

先用電工刀(刀要鋒利)將竹節削平,然後將多條的篾黃用抽削的方法除去,基本達到設計的厚度,並將竹條二側削光至設計寬度。整條竹片必須加工至平、滑、粗、細儘可能一致,切忌像削鉛筆那樣一小塊一小塊地啃,這樣削是不可能做到光滑與粗細均勻的。加工後的竹條,除了用尺測量之外,熟練後也可用目測,並可用兩手指捏住竹片,從一頭滑至另一頭,憑觸覺找出厚薄不勻的地方,再作加工。基本符合要求後,再用銼刀將竹節部分銼平整些,最後用砂紙打光。

四、骨架的綁紮:

竹篾削好以後,首先按65cm、72cm長度要求截好,接着在65cm竹篾標出13cm、15cm的標點,在72cm的竹篾上標出中心點。然後將72cm中點與13cm標點按十字形交叉扎牢。繞線時交叉方向各繞3-4匝即可,並滴上快乾膠固定。(見圖1)最後在72cm竹篾一端點繫上線,將其拉彎或弓形。拉線經過15cm標點(見圖2)。拉線打結後再順序經過兩根竹篾的端點拉線,使其成為菱形,菱形上兩邊相等、下兩邊相等。(並不是四邊都相等),拉線鬆緊要適度,不能過鬆或過緊,這樣會使骨架變形。當測量下來尺寸達到要求後,滴上快乾膠,一個菱形風箏的骨架就完成了.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第5張

五、風箏的裱糊:

首先將準備好的面料攤平在桌面上;然後在風箏骨架的正面(篾青一面)塗上百得膠(或白膠),四邊的拉線也要塗上膠水,接着將已塗膠水一面的骨架小心地放在已攤平的面料上,並逐邊壓一下,使其粘牢;最後翻轉風箏,檢查粘貼是否平整、牢固。如有褶皺時,可適度拉平;如有漏塗膠水或脱膠的,可用小竹片粘上些膠水補膠。四邊可留0.5cm的反貼邊,多餘的剪去,然後再塗上膠水,將反貼邊折貼在線上,使風箏的邊平直。

當裱糊結束後,你可以在風箏面上畫上你設想好的圖案,如一朵玫瑰花、一個卡通人物或一隻飛鳥等。圖案可以隨心所欲,你自己認為有趣就可以了。當然畫圖時要認真,要打樣、着色,讓人看上去,覺得豔麗多彩,栩栩如生才行。你要把你製作的風箏當作一件工藝品來對待。因為是初學,你也不必過分執着。當一切完成後,你還可以在風箏下端點粘貼上一條或二條長50cm寬4cm的彩色飄帶,以增加風箏的美觀及飛行的穩定性(見圖4)

紙片風箏菱形風箏的製作和放飛技巧 第6張

六、風箏的綱線(也稱中線或提線)佈局及試飛

這是一隻不用尾巴的板子風箏,綱線只需2根,每線長度約為風箏長度的1.5倍。上線系在二竹篾交叉點上,下線系在縱軸篾下三分之一處。上下二線與風箏縱軸線組成一個近似直角三角形,上線與風箏平面基本垂直,下線即成斜邊,二線交匯處打結固定。完成這項工作後,你即可用放飛線去試飛了。如果試飛不穩定,你可以在弓形篾上以中心為點,繫上一根調整綱線(即橫綱線),長6至8cm即可。上綱線隨即可系在橫綱線上,並可左右移動,用以調整風箏的重心。風箏左偏則上綱線左移少許;右偏則右移少許;(調整好後用膠水點上固定);遠而不高,則收短上綱線;高而不穩,則收短下綱線。

風箏的放飛方法

一般是一人手持風箏後面的中心條,迎風站立在風箏的背後或側面,將風箏舉起與肩平(或舉過頭頂),並使風箏略向前傾5°~10°。一人手持線枴子,左手挑持風箏線,放出一段線,至距持風箏者10~20米遠。兩人互相配合,待風力適宜時,持風箏的人將風箏向空中一推,持線人拉緊線繩,儘量增加風對風箏的阻力,使風箏藉助人的拉力和風勢衝上藍天。初放起時,還要根據風箏飛昇情況,放一段線,停一停,並把風箏線輕輕一拉一鬆地幫助風箏增加向上的衝力,直達百米以上的高度,或將線車的線,分段次放出180米左右(一般風箏線長200米為一段)。這種放飛法就叫“原地放飛法”。風箏飛上高空後,如果飛得較穩,便可把住風箏線,或者讓其繼續向高空升飛。

一般面積在20×20×50×50平方釐米的小型風箏,如板子風箏、硬翅風箏、軟翅的“鳥”、“蝴蝶”、“蜻蜓”等,在2~3級風時可以放飛。這類風箏可不用助手協助一人放飛。放這類風箏時,一手持風箏線與腳線繫結處,將風箏擎過頭頂,一手持線車,斜身以側背迎風施放。先讓風箏在頭上迎風飄起,再慢慢地放一段線,稍一停,待風箏升起後,再放一段線。這樣放放停停、停停放放,直到把風箏放到你滿意的高度。不過,一般小型風箏不宜放的太高,30~50米即可。太高了看不清風箏,失去欣賞意義。

面積1~2平方米的中型風箏和1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風箏,如較大的人物、禽鳥、魚類、“喜”字、“壽”字、七星、九聯環等板子風箏,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及立體的宮燈、飛馬、飛機、飛龍等風箏;還有蜈蚣、鴻雁傳書等串子風箏;以及其他一些千姿百態的中型風箏和大型風箏,需要4級左右的風力。一些較大的風箏如8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式“鯉魚跳龍門”風箏;頭徑3米,身長300米的巨型蜈蚣等大串子風箏,都需要5級以上的風才能放起來。 在放飛中,如果現場的風力太小,不能將風箏放起來或地面風小而四、五十米以上空中風力較大時,就需要跑動放飛。放飛時,放飛者在風箏出手以後,拉着風箏快速地迎風奔跑一段距離,相對地增加風速,使風箏在地面風階段能獲得足夠的升力而飛入天空,這種放飛法叫“跑動放飛法”或“拖拽放飛法”。 兩人或兩人以上的跑動放飛法是:助理放飛員聽到放飛員喊“放”,立刻將風箏向上一推,牽線者立即牽線迎風奔跑,使風箏藉助於人的奔跑增加的升力升飛起來。如果牽引着跑就飛昇,不跑動便落下來,這説明此時此地風力過小,不能放飛。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如風箏是不是骨架粗重,蒙料不適,結構不合理,或是場地不適宜等。要找出原因,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能否繼續放飛。 在放飛時要注意安全和對風箏的保護。放風箏時,不論風箏大小,放飛人員最好戴上手套,以防手掌或手指被風箏線割破或拉傷,並要防止被線繩的活散扣套住指頭。放大型風箏時更要注意安全。 風箏停止放飛往回收線時,不能操之過急,也要注意安全。過急容易將線扯斷或在風箏將落地時造成損壞,有時稍不小心還會被線割傷。小型或稍大一點的風箏,可一個人收線。右手握線車,左手伸出抓住風箏線,慢慢拉至胸前,左手立即用食指撥轉線車,將線均勻地纏繞到線車上,再用食指將線車下爪別住,然後左手再拉線,右手再撥線車繞線,依次往復,直到收下風箏。中型或大型風箏收線就需要兩個人或更多人來完成。 收線時,對一些扎工精細、製作複雜的風箏,一定要注意保護,在風箏落地之前輕輕將風箏托住,以防墜地摔壞或擦破。在風箏即將落地時,不要抓風箏的某些脆弱處和附件,如腿、冠子、尾、長翎及一些泡沫粘附件等,應先抓住風箏腳線,繼而托住或拿住翅肩處。如果風箏從半空往下摔或突然一頭栽下來時,不要慌張,更不要拉緊風箏線,應立即鬆馳手中的線車,快速放出一點線,或順風跑動,使風箏飄然落地。

關於風箏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緻,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風箏的工具:漿糊,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1.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紮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風箏的習俗。滬諺“二月二,搓麻線,三月三,放風箏”,又如,“楊柳青,放風箏”。人們在放風箏時,時而牽線奔跑,時而仰首遠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還能強身健體。民間還有説將風箏送上天空,將線剪斷,任其飄逝,將把一年的病痛和煩惱一同帶走。

據《韓非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宋高承《事物紀錄》説:“紙鳶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做。高祖之徵陳希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之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也”。五代後漢的李鄴,受口吹竹笛可以發出響聲的啟示,在紙鳶上縛上竹哨,紙鳶升上空中,受到風吹,便發出像古箏一樣悦耳的聲響,故紙鳶又稱“風箏”。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到了唐朝時,風箏不僅裝有弦和笛,而且還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燈籠或小燈。夜晚風箏升空,華光點點。明清時放風箏已十分盛行。《北京竹枝詞》再現當年的情景:“風箏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雲端”。“試立御河橋上望,紙鳶無數夕陽中”。傳統風箏以竹木為骨架,製成各種形狀,然後用紙裱糊。現在人們不斷探索求新,採用了塑料、尼龍等面料,使風箏可放可收,更加堅固耐玩。

風箏的外形千姿百態,色彩斑讕。由最早的模擬蝴蝶形狀,發展、增加了孔雀、大雁、喜鵲仙鶴、蜈蚣、鮎魚、鳳凰、飛虎、金魚、蝙蝠、長龍等動物風箏。除此,還有傳説中的各色人物,如嫦娥、哪吒、哼哈二將等。《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對風箏很有研究,著有《南鷂北鳶考工記》,詳細記載了幾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工藝。書中不但繪有彩圖,而且還有詩句説明風箏的扎法和畫法。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的製作在各地相當普遍。但作為風箏的集萃之地,還推北京、天津、濰坊和南通四地。各地風箏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古老的風箏文化孕育了許多善制風箏的能工巧匠,許多家庭因製作風箏的技藝精巧、獨特而發展成了風箏世家。

北京著名的傳統風箏用的多是曹雪芹的圖案,有名的藝人是金氏和哈氏兩家。金氏風箏以造形雄偉、畫工粗獷見長,哈氏四代人傳承技藝,風箏骨架精巧,畫工肅整,既可放用,又可擺在案頭陳列,且飛行平穩。哈氏風箏曾於1915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4只風箏榮獲銀質獎章。金氏風箏的傳人“金大姑”的工藝享譽一方。她有兩個保存了四十多年的遺作在北京市第一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亮相。一隻是絹制窄翅蜻蜒,另一隻是三十六節的老式蜈蚣,色彩逼真,起伏擺動,活靈活現。

天津風箏的鼎盛時期為清末民國初。當時有名的藝人有七把兄弟、老金記兄弟、簾子李等人。但最著名的卻當屬風靡海內外的“風箏魏”的創始人魏元泰和雅文齋週記風箏的創始人周樹棠。縱觀他們的技藝生涯,正是他們出類拔萃地繼承並發展了天津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各種工藝,才使得天津風箏得以躋身於全國三大風箏流派之列。魏元泰製作的風箏在1915年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其中11只風箏獲得紀念金牌和獎狀。

濰坊是山東風箏活動盛地,也是我國風箏的主要產地之一。濰坊的風箏歷史十分悠久,風箏工藝精巧,渾厚淡雅,具有獨特的民間地方特色。位於濰坊城東三十里的楊家埠,是中國三大年畫產地之一。在那裏,“家家能染墨,户户會點青”。濰坊風箏吸收了楊家埠木板年畫和繪畫技藝,扎、糊、繪、放俱佳,由普通玩具躋身於工藝美術之林。濰坊風箏種類繁多,計有花鳥魚蟲500餘種。風箏不僅取材於現實生活,而且還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説、戲曲故事等。濰坊風箏最初是自制自放,由於它的工藝精美,後發展為饋贈親朋的禮品和深受歡迎的商品。

南通風箏與北京、天津、濰坊的風箏齊名,但以獨特的音響效果獨樹一幟,聞名於世。

中國的風箏早在公元七、八世紀就已傳入朝鮮、日本。十六世紀又由馬可波羅傳入歐洲,再經歐洲和阿拉伯傳入美洲和澳洲。風箏不僅在國內為羣眾所喜聞樂見,而且也深受外國人的青睞。我國的風箏現已遠銷美國、法國、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瑞士等20多個國家。隨着風箏在異域的放飛,中國古老的文化也傳播到了國外,促進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高山族亦有清明放斷鳶之俗。把風箏放到最高點,便將線斷掉以驅瘟疫;也有認為“鳶輒引令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視,以泄內熱”;病人康復週年,放風箏謝天。農家放風箏則是為了驅嚇鳥類以促豐收。高山族的風箏有平面箏和立體箏兩種。風箏競放時,除了比製作精巧、造形華美外,還要比放飛高度。也有風箏高空互相咬鬥碰撞之戲,鬥落的風箏,大家哄搶,場面十分熱鬧。藏族的風箏外形精巧美觀,多為正方形和菱形。兒童和青年放風箏,不僅要比高遠,而且要看誰把對方打下來。比賽時,風箏線上大多塗上摻有玻璃渣子的膠水,加大摩擦力,用以割斷對方的風箏線。老人放風箏,在風箏和線的接頭處,插上一柱香,風箏飛到一定高度,香火將線燒斷,風箏便隨風飄去,飄得越遠,説明自己越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