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剪紙>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剪紙 閲讀(3.24K)

甘肅是中國西北部比較偏僻的一個省份,戈壁和荒山禿嶺是人們對它的主要的印象。著名的河西走廊也在這裏,從而使之成為溝通內地的漢民族和新疆青海等地少數民族的橋樑。

甘肅既是周先民的發源地,也曾是戎、羌、狄、月氏、烏孫、匈奴等古老民族聚居和活動的地方,中國各古老民族的文化在這裏進行着激烈的衝突與交融,最後深深地積澱下來的,是超越了民族和文化界限的先民的古樸遺風。任何一個民族的先民,都被看作是具有通天思想的人,他們可以和神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寄託在被賦予神祕意義的簡單形式上,剪紙就是現在呈現給我們的這種簡單形式之一。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甘肅剪紙以慶陽和鎮原兩地為最,其風格比陝北和呂梁等地的剪紙更加古樸、簡練,其所載的文化內涵,也更為具有圖騰的意味。甘肅剪紙是抓髻娃娃形象最多的一種剪紙,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天”,也就是郭沫若先生考證認為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族的族徽。這個祖先標識,幾千年來一直作為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保護和生育之神。這種古樸原始的藝術並非出於民眾的審美要求,而是有極強的實用功能。剪紙,是有關生存和繁衍的巫術活動,如用“療病娃娃”來抵禦疾病災難的侵襲,用“娃娃坐蓮”來昭示生命的繁衍。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第2張
祁秀梅,是甘肅剪紙的集大成者。這位民間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從事巫術活動的女性長者,她和我們的先民一樣,真誠地相信自己剪下的花樣都是有靈性的東西,具有超人的神力。她的這些花樣,成為眾多村民們在投身巫俗活動時的精神寄託。而她的“猴蹤靈石”、“人與猴子”等神祕圖樣,更是使難以破解它們的人相信它們的神力。1986年,祁秀梅突然認為自己一生無兒子是因為給別人剪人形太多的緣故,便拒絕剪人物,由此可見她對剪紙的全身心的投入。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第3張

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能長出如此瑰麗的藝術之花,與當地一個古老而美麗動人的傳説有關。東漢時期,這裏生活着一對恩愛詩人夫妻秦嘉、徐淑。後來,秦嘉任黃門朗後被朝廷派往津鄉亭領差,思念丈夫的徐淑寫下一篇篇動情的詩作後,用紙剪出一隻只紙鶴,然而,當紙鶴銜着詩箋飛到津鄉亭時,秦嘉已客死他鄉。噩耗傳來,她與家人親往搬柩歸葬,悲痛欲絕的徐淑剪下萬朵白花撒向山野,千山萬壑便披起哀悼的素裝。從此,通渭的女兒家便用雕花剪紙來紀念這對恩愛夫妻,也藉以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千百年來,通渭民間剪紙藝術也和其他地方一樣廣泛流傳,在歲月的長河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羣眾的普遍喜受,像不竭的清泉,滋養着這朵民間藝術之花,更促進了它的不斷昇華。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第4張

誰能想到,看似平凡的甘肅民間剪紙卻藴含着人類始祖圖像。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第5張

掃天娃娃是女媧

在甘肅傳統的民間剪紙紋樣中,有許多是人文創世始祖的形象,如《雙龍抱珠》、《蛇抱九顆蛋》、《雙蛇產四子》、《五爪神龍》、《雙蛇盤蓮花》《人頭龍》、《掃睛娘娘》、《獨女栽棒錘》等等。經考證得知,這些傳統剪紙圖樣,多與對遠古神話傳説人物伏羲、女媧的圖騰崇拜信仰有關。

據王光普先生介紹,在民間,每逢陰雨連綿、大雨滂沱,人們總要剪一個“紅紙娃娃”,一手執笤帚,一手拿灰包,騰空躍起,橫掃烏雲,羣稱為“掃天婆婆”或“掃天女娃”。實際“掃天婆婆或是掃天女娃”,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女神——女媧形象。

女媧氏生於甘肅秦安縣隴城鎮。《風俗通》雲:“俗説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捏黃土作人,劇務,力不瑕供,乃引垣於泥中,舉以為人。”《楚辭·天問》中載:“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又據史料記載:“女媧捏土造人”、“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積蘆灰止淫水”等功績造福人們;此段歷史記載又説明女媧煉石補天的豐功偉績。女媧將天地補好後,又看到中原濟州一條黑龍在禍害人民,她揮劍殺死了兇惡的黑龍,還趕走了毒蟲猛獸,使得人類免除了這些畜獸的禍害。

伏羲女媧氏族圖騰文化是甘肅民間剪紙的靈魂和機體。在甘肅傳統剪紙作品中,以人和植物造型為主體,尤其是人面蛇身、人首龍身、人首魚身、人面鳥身、人面馬身、人面牛身等等廣為流傳。這些傳世剪紙紋樣與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帝嚳氏族文化圖騰崇拜信仰相一致。

抓髻娃娃是天神軒轅黃帝的造像,是中華民族的保護和繁衍之神,也是軒轅黃帝的族徽“天”字形象。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第6張

與圖騰崇拜有關

這種崇拜原始始祖習俗起源於原始人類早期,它表現在人類8000年到5000年前,甘肅出的彩陶繪畫與泥塑人類早期始祖人物肖像中。這種習俗沿續到漢代,就出現了中華大地上的石刻、畫像磚《伏羲女媧圖》,它們和“蛇”、“龍”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風靡全國。我國古代藝術家塑造出的伏羲、女媧圖藝術品,被當做陪葬品,裝飾在死者的墓室內,有的刻成石碑頭(即二龍戲珠)陳放豎立在死者的陵園墓地上,它們是藉助“蛇”與“龍”的每一次蟄居終將迎來新的甦醒這種自然規律,祈求祖先(人的)死亡的肉體還會迎來新的甦醒,他們的靈魂又一次地新生。所以古代先民們將《伏羲、女媧圖》大量地使用於祭奠先人的墳墓、石棺或祠堂裏。

甘肅民間剪紙簡介,甘肅剪紙欣賞 第7張

最早始自漢代以後

在漢代以後,廣大農村勞動婦女採用廉價的紙張剪刻成以“蛇”、“龍”為主體的動物與人相結合的形象。“人面蛇”、“人頭龍”;還有許多農村民間藝人,為了適應民眾習俗的要求,將這些形象刻在石碑碑頭上,刻在墓室內的磚頭上,刻在死者的墓地園陵石牌坊上。祈求死者靈魂早日復甦。這種《伏羲、女媧圖》還派生成為《二龍對珠》、《龍鳳呈祥》、《雙龍喜得貴子》、《龍抱九顆蛋》、《雙龍產子圖》、《龍戲鳳圖》等吉祥圖案。這些圖案還被民間藝人們製作成刺繡品、木雕藝術品、剪紙藝術品、皮影藝術品、石刻藝術品,裝飾和美化日常生活,開始由祭祀始祖發展到裝點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些圖樣也融入人們服飾和文化娛樂之中,這種習俗風靡我國大江南北。伏羲、女媧人文創世始祖的藝術形象多種多樣,並且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不同剪紙流派,其中甘肅的傳統剪紙紋樣最為原始,古文化內涵也最為豐富。在中華文化史上,以《人身蛇》、《人頭龍》或“蛇尾”、“龍尾”形象出現的伏羲與女媧正是人文創造的始祖形象,伏羲與女媧的交尾圖也正是人文創造的最高形式。

為什麼這種現象在甘肅最突出,究其原因,伏羲、女媧都誕生在甘肅境內,大量伏羲、女媧蛇圖騰文化,實際上也是蛇紋身和蛇圖騰的沿續。蛇、龍圖騰習俗至今還保留在甘肅民間,並祭祀敬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