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拓印>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拓印 閲讀(2.08W)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圖像,再印在紙上欣賞的一種版畫藝術。版畫,也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經歷了由複製到創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複製版畫;後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創作版畫。中國複製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曆史,創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後來取得了巨大發展。在西方,16世紀的丟勒以銅版畫和木版畫複製鋼筆畫,到17世紀,倫勃朗則把銅版畫從鏤刻法發展到腐蝕方法,並進入到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是在19世紀。

來自北歐人歷史上16世紀的木刻,奧勞斯·瑪格弩斯製作,描繪的是在烏普薩拉大教堂裏的天文鐘,後來毀於火災。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圖像印刷兩部分組成,而圖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畫。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陳洪綬西廂記插圖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圖像印刷兩部分組成,而圖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畫。

製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時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和紋樣雕刻,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種材料上鐫刻而成。流傳已久的印章藝術更是與製版流程相差無幾。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2張

明代木刻版畫

印刷術的成型一般認為在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下卷)便説:“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製作精美的木刻扉頁。

中國的雕板印刷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書籍及其插圖的印刷工藝已經相當嫻熟,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紙幣和紙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尤其是紙幣,因有防止偽造的要求,刻工更為細密繁複。這些深入民間、流傳範圍極廣的小版畫,正是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3張

石版畫 作者捷克著名版畫家米夏

歐洲出現印刷術,較中國約晚700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西方印刷術直接得自東方,但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特徵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先前的印刷品蔚為相似,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4張

愛德華·蒙克

各地最早出現的印刷品多是為了滿足宗教推廣的需要,歐洲也一樣。當時的印刷品多以圖像為主,最常見的內容為聖經故事,如基督受難、基督揹負十字架、聖母聖子像等。初期木版畫大多出現在德國南部和佛蘭德斯的萊因河畔,並多見於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蘋果、梨、櫻樹等常見果木。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5張

柯勒惠支 1903年作 女人與死去的孩子

在中國,由於接近生活,又價廉物美,至明清年間,民間木刻年畫異軍突起,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它們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版畫的技術傳到日本以後,日本人將這這項技術帶入裝飾美術領域(如年月繪歷),創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繪文化。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6張

鳥居清長浮世繪

江户末期至明治時代之間(19世紀後半葉),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馬奈、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1931年魯迅在上海發起新興木刻運動,並且創辦“木刻講習會”,邀請日本木刻家為講授木刻技術,並親自主持和翻譯。他主張以木刻版畫同情人民大眾和呼喚國民覺醒。此外,他亦提倡將版畫傳統上畫稿、刻版和拓印三者分工的形式,改為由一人完成的“創作版畫”,藉此提升版畫藝術的表現風格

中國現代版畫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7張

彥涵版畫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8張

彥涵版畫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9張

彥涵版畫

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複製版畫,自1931年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才開始了我國有創作版畫的史頁,而今已經度過了七十年的歲月。新興版畫和古代複製版畫不僅在製作技術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質的區別。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0張

古元版畫

新興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羣眾的命運血肉相連,它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術的主力軍。版畫家是以藝術家和革命戰士的雙重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藝術作為戰鬥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七十年來,新興版畫都是在人民大眾火熱的鬥爭中成長、發展和壯大的。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1張

古元版畫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2張

古元版畫

萌芽時期的版畫正在起步,少數從事版畫創作的藝術青年,不但缺乏良好的繪畫基礎,更不諳熟版畫的製作技術,所以在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糙幼稚,而且還存在有相當洋化的作風。但在內容上卻緊密地聯繫着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當時廣大人民羣眾的理想和願望,真實地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掙扎在飢餓線上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反抗鬥爭。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3張

陳煙橋《春之風景》

而且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刻劃出來的,所以在畫面上充溢着不可抑制的激情,這是藝術創作的生命,也是使當時的版畫能在廣大羣眾中產生強大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我認為,當時的版畫帶有強烈的“人民性”和鮮明的“時代性”,這是不容否認的。所不足的:一是由於接受外國版畫影響較多,作品還不夠“民族化”;二是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因此也談不上“個性化”。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4張

陳煙橋《耕耘》?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新興版畫的成長時期。這段時期的客觀環境和社會條件,給版畫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戰爭年代兵荒馬亂的生活與物質條件的匱乏,使具有“雖亟匆忙,頃刻能辦”特點的木刻版畫,在各種報刊、書籍以及其它出版物上,成了其它畫種所不能代替的必需品。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5張

黃永玉《萬斤稻上的舞蹈》

木刻原板可以代替昂貴的金屬製版,連以黑白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漫畫,也以木刻制板代替,如抗戰時期,還出現“漫畫木刻”的新品種。在國統區是如此,物質條件更缺乏的解放區就更不用説了。這時期解放區的美術界,木刻成了一枝獨秀的鮮花,其藝術成就也顯得更加輝煌,影響及於國內外。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6張

黃永玉《哥在山上打石頭》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7張

黃永玉《阿詩瑪插圖—吹口弦》

全國解放後,客觀形勢起了巨大的變化,全國性的版畫團體自行解散,版畫家進入統一的全國美術家組織,版畫創作也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導下開展一切活動。為工農兵服務成為創作的目標和方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為唯一賴以遵循的創作方法,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版畫成為我們的主要借鑑對象。五十年代初期的我國版畫,更是明顯地打上以上諸方面影響的烙印。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8張

邵克萍《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19張

邵克萍《浦江晨江》

改革開放後(即自1978年起至今)的二十年間,是新興版畫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不僅在政治經濟上發生巨大變化,文藝事業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民主政治的實施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也促進了藝術民主和創作自由的實現。在“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廣泛吸引外來藝術(包括西方現代諸流派)的成果,在提倡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的原則下,容納其它各種不同的創作方法,相互學習,開展競賽,這是新時期藝術創作的基本格局。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20張

李樺版畫

在接受外來新潮藝術的挑戰中,油畫是首當其中,版畫由於有三、四十年代較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對西方新潮藝術的衝擊有較充分的思想準備,在創作上帶來的消極後果並不顯著,積極的影響是促進了版畫在題材主題和形式風格以及藝術語言方面的豐富多樣。新的工具材料的廣泛應用,擴大了版畫品種的範圍,各種表現手法的嘗試,使版畫突破了以寫實為唯一途徑的表現模式,出現運用誇張、變形、象徵、寓意……各式各樣表現方式的作品。

版畫分類之木刻版畫小製作 第21張

李樺版畫

一個時期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對主題思想的深入開掘與重大題材的選擇,已不是版畫家的注意範圍,而新的製作技術的鑽研和新的藝術表現方法的探索創新,才是版畫家刻意追求的中心。單純地以摹寫客觀事物現象的自然主義傾向的克服,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家主觀創造精神以及版畫本身藝術特點的充分發揮,是新時期版畫前進的重要標誌。

印刷術的成型一般認為在於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下卷)便説:“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製作精美的木刻扉頁。

中國的雕板印刷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書籍及其插圖的印刷工藝已經相當嫻熟,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紙幣和紙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尤其是紙幣,因有防止偽造的要求,刻工更為細密繁複。這些深入民間、流傳範圍極廣的小版畫,正是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歐洲出現印刷術,較中國約晚700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西方印刷術直接得自東方,但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特徵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先前的印刷品蔚為相似,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各地最早出現的印刷品多是為了滿足宗教推廣的需要,歐洲也一樣。當時的印刷品多以圖像為主,最常見的內容為聖經故事,如基督受難、基督揹負十字架、聖母聖子像等。初期木版畫大多出現在德國南部和佛蘭德斯的萊因河畔,並多見於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蘋果、梨、櫻樹等常見果木。

在中國,由於接近生活,又價廉物美,至明清年間,民間木刻年畫異軍突起,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它們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版畫的技術傳到日本以後,日本人將這這項技術帶入裝飾美術領域(如年月繪歷),創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繪文化。

江户末期至明治時代之間(19世紀後半葉),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馬奈、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按色相多寡: 分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

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 分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黑白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