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拓印>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拓印 閲讀(9.32K)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版畫――造型藝術之一。

作者在各種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過手工製版印刷而成的一種繪畫;可有限制地複印出多份不影響其藝術價值的原作。

中外最早的版畫的形式是木刻複製版畫, 如我國唐代鹹通九年(868)刻制的《金剛經》扉頁畫《説法圖》等, 系由技工根據畫家畫稿刻印的版畫。

十八世紀起才開始有畫家自己繪稿、自己製版、自己印刷的創作版畫。 作為造型藝術的版畫, 是指創作版畫。

由於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質與製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 可分為不同的品種。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2張

(1)獨幅版畫

  在不經過製版的光滑版面上繪畫或刷色,
後再拓印為成品的一種版畫形式。


(2)拓片

   直接拓墨在覆蓋於凸版版面的紙張上的一種版畫形式。
如石刻拓片、磚刻拓片等。


(3)凸版型版畫

  受墨在版材的凸面部位,
其代表是木版畫。
其中用油溶性墨色印刷的稱“油印木版畫”或“木刻”;用水溶性墨色印刷的稱“水印版畫”或“水印木刻”。
另有取麻膠、石膏、石塊、磚塊等為版材而仍用木版畫製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種凸版型版畫。


(4)凹版型版畫

  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位,
其代表銅版畫。
其中由於製版方法不同可分為“線刻銅版畫”、“幹刻銅版畫”、“網線銅版畫”和“腐蝕銅版畫”等。
另有取鋅版或其他金屬等版材而仍用銅版畫製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種凹版型版畫。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3張

(5)平版型版畫

   受墨在版材的表面部位,
其代表是石版畫。
由於製版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直接石版畫”和“轉寫石版畫”等。
另有取鋁版、鋅版等為版材而仍用石版畫製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平版型版畫。


(7)孔版型版畫

   又稱“漏孔版”,
墨色通過有孔眼的版材,
漏泄到成品承受面,
其代表是絲網漏印。
另有以絲網漏印製版印刷方法而取尼龍網、卡普龍網、金屬網及其他網料為版材的孔版型版畫。


(8)玻璃版畫

  在玻璃上製版後,
再結合攝影技術而為成品的一種版畫形式。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4張

版畫的材質分類:

磚刻版畫

  磚刻版畫——版畫的一種。我國古代傳統的磚刻。如畫像磚,原理和石刻版畫近似。選用質地細潔堅實的磚塊為材料,經磨光加工,在上面進行刻鑿。一般通過拓印,即以濕紙覆在版面上,用墨打拓而呈現畫面;也可以油印。由於使用材料和拓印方法不同,畫面的藝術效果也各異其趣。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5張


石版畫

  石版畫——版畫的一種,屬於平版。指用各種硬蠟質的解墨條、解墨鉛筆和能溶於水的解墨,在印刷用的石版或鋅皮、鋁皮上所作的版畫。

  其製作過程:在解墨畫過的石版面上,塗一層含有稀硝酸溶液的阿拉伯樹膠進行化學處理,再在版面上抹一層水,由於有解墨畫過的部分接受油墨,而塗過硝酸樹膠液的空白部分只吸收水分,利用油水對抗的物理原理構成平版印刷面。

  表現技法多樣:能在磨成不同粗細的毛面石版或光面石版上畫出各種粗獷或細膩的調子,也能作出大面積明快的色塊,還可用脱膠、噴霧、括白等多種技法混合使用。另有在一種專門的轉寫紙上作畫,然後再翻轉到石版上的轉寫技法。

  石版畫源於十七世紀末的德國,由石印術發展而成。1830年後在歐洲興起。清光緒二年(1876),作為印刷術流入我國。當時以專印石印書刊畫報的上海點石齋書局和它所創辦的《點石齋畫報》最為著名。藝術石版畫則是建國後高等美術院校設版畫系時開始形成。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6張


石刻版畫

石刻版畫——版畫的一種。

我國古代石刻都以其原物供人觀賞,如山東濟寧紫雲山武樑祠的漢畫像石刻等。畫像石的拓片,可視為最古老的石刻版面。現代的石刻版面,其性質原理與木刻版畫相同,即以石代木進行創作。石質一般以易於刻作、質地細膩者為佳,如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等。使用刀具宜用單刃刀,刻劃、雕鑿兼施。由於石質堅硬,經過刻鑿之處,石面自然碎裂,因此線條往往有毛糙而渾厚之感,所謂金石味,是石刻版畫獨有的藝術效果。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7張



獨幅版畫

  獨幅版畫——版畫的一種。指版畫創作過程中作者自已繪稿、拓印而無須製版者。

  創作過程是:用可供拓印用的顏料或油墨,在光滑的玻璃版或金屬版上作畫或刷色,而後進行拓印,或者邊拓印、邊調整畫面,直到紙面上印出滿意的成品。但由於省略製版的過程,不能重複拓印,故每幅版畫原作都具有作者獨有的輪廓形狀和藝術特色。

麻膠板畫

  麻膠板畫——版畫的一種。指在粗麻布底子上,敷一層樹脂乾燥油和軟木屑的混合物,經過機器壓製而成為人造板料,然後作畫刻制於上。麻膠板原是車輛船隻鋪作地面或壁面的一種材料,因板面沒有縱橫木紋,移用於製作版畫,刻作省力方便,刀觸圓潤,拓印出的畫面效果與木刻版畫相仿。

紙版畫

  紙版畫——版畫的一種。

  按其製作方法與版面構成,可分為:

一、剪貼紙版畫。用稍厚的紙張剪或刻出形象的平面輪廓,貼於另一基紙,形成凸版,上墨或上色後即可拓印。凸出部分墨色深,可印出形象塊面,輪廓邊緣呈白色,基紙上着墨少,形成中間色。

二、刻紙凹印版畫。用堅實的厚紙,刷一層薄的硬塗料,以刀、針刻畫形象的線條,形成凹版,用棉花將油墨塗滿凹線,擦去平面上不要的油墨,墨於銅版機壓印,製作原理與銅版畫相近。

三、刻紙凸印版畫。即以較厚的紙版代替木版進行刻作,刻與印基本與木刻版畫相似,只因在紙版上不能刻得太深,拓印出來的畫面另有其特殊的藝術效果。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8張


木刻

  木刻,亦稱“木版畫”或“木刻版畫”,是版畫的一種,屬於凸版。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類型刀具,根據畫稿進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滾以油質或塗以水性等顏料而後拓印於紙上的畫面,概稱“木刻”,是中外版畫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木或表層細潔的三夾板、五夾板等。

創作木刻

  創作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木刻創作中畫、刻、印均由一人完成。作者藉此可使自己的創作意欲和藝術特點,在自畫、自刻、自印的木刻藝術中得以充分表現和發揮。魯迅提倡的新興木刻,即是以刀代筆,放刀直幹,不模仿,不復制,使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創造性。

複製木刻

  複製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由畫家繪稿、技工刻印而成。木刻版畫包括繪、刻、印三個基本製作過程;如這三者分由不同作者進行,其以木刻的工藝手段摹照他人畫稿刻作,力求達到原來畫稿效果的,稱“複製木刻”。

木面木刻

  木面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三角、方形、圓形的槽狀刀刃,在纖維細密的縱剖面木材(如桌面或箱板)上刻作的版畫。運用這種刻刀,在這種木面木板上可以揮鑿自如,發揮刀法與木質的特性,雖不能刻得過細,卻可創造粗獷或秀麗的藝術風格。在我國流行的木刻版畫,大多屬此類型。

套色木刻

  套色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幾塊木版套印出兩種以上顏色的版畫。我國明末刻印的《十竹齋書畫譜》幾《十竹齋箋譜》,皆屬水印套色複製木刻。

  創作木刻中的套色形式大致可分三種類型:

一、以深色主版為骨幹,套以相應的色彩組成畫面;

二、不用主版,而以各塊套版互相配合、補充、襯托,構成形色具備的畫面;

三、上述兩種套色法混合運用組成畫面。因製作工具、材料及印刷的不同又可分為水印、油印、粉印等。

筆彩木刻

  筆彩木刻,也稱“上色木刻”,是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只刻一塊控制全局、具備基本形象的深色版,拓印後按物象部位與畫面需要,用筆敷上各種色彩。刀刻的版畫仍是主要的,筆彩只作為輔助。複製木刻與創作木刻都有采用這一方式的。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9張


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也稱“單色木版畫”、“木刻”,是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在一塊木板上直接完整地表現主題,刻畫形象,並用黑墨(或單一色墨)在白紙(或色紙)上拓印。

水印木刻

  水印木刻——木刻版畫類型之一。

有兩種:

一、我國傳統的水印複製木刻。由技工刻印畫家的畫稿而成。從唐代起就很發達,至明萬曆、天啟天間,技術更為精美,魯迅曾評為“或拙如畫沙,或細如擘發”。當時《十竹齋書畫譜》發揚水印的彩暈墨化的特點,成就尤為顯著。

二、水印創作木刻。吸取傳統技法,由畫家自己完成繪稿、刻作與拓印,濃淡渲染,滲化融合,結合創造性的刀法,產生豪放有力或秀麗柔美的線條,別具獨特的藝術效果。採用水彩、水粉或中國畫顏料刷於版畫,再以經過噴潮的宣紙或過濾紙印作品。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10張

殿版畫

  殿版畫——指清代宮廷版畫。由宮廷畫家繪圖,刻印名手製版印刷,以廣流傳。如《萬壽盛典圖》、《八旬萬壽盛典圖》及《皇清職貢圖》等。此類題材的版畫,稱“殿版畫”。

繡像

  繡像——又稱“繡梓”、“出相”。原指繡成的佛像或人像。明中葉以來,坊間所齣戲曲、小説、書首附有單獨人物介紹的圖像,因用線條鈎勒,描寫精細,也稱“繡像”。如《繡像三國演義》等。另有根據戲曲小説的故事內容繪刻成畫幅的,則稱“全圖”。大多用單線陽刻木版水印,以顯示人物的外貌與神態及故事情節。繡像、繡梓、出相及全圖,現統稱為“插圖”。

月光型

  月光型——木版畫插圖的一種形式。畫面為圓形,故名。始見於明崇禎間刻本《芙蓉影》、《佔花魁》等插圖。

版畫的基礎種類和材質分類 第1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