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面藝>

張玉傑老師的麪塑製作教程課程(1)麪塑的定義、與麪塑的歷史

面藝 閲讀(2.25W)

接到市老年大學的邀請和聘任從3月份到市裏的老年大學開設<麪塑欣賞與製作>這一課程,前一段時間設計編寫了這套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講義,但是不知道是否適合老年人學習,以前有過給兒童和成年人講授麪塑課程的經驗,但是老年人還是第一次,不知道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和動手能力是什麼情況.在這裏把講義放到博客裏也是希望前輩和朋友給點意見,以待改正.因為麪塑的專業書籍很少,以前的文獻記錄也不多(麪塑不屬於主流藝術形式文獻記錄不是很多)很多內容是從事麪塑以來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也有很多是老師平時教導時自己記錄下來的,所以可能有些知識敍述的不是很專業到位,希望各位老師朋友不吝賜教,讓我改正.

此係列課程一共15節,是我自己編撰,裏面有些圖片來自網絡有些圖片引用了別的老師的作品,也借鑑使用了一些老師以前出版的書籍裏的內容。因為聯繫方法和時間的問題沒有一一通知得到允許,在這裏我先道歉,此課程是為宣傳推廣麪塑,不涉及任何經濟目的(老年大學教學屬於半義務式的)。還希望各位老師海涵.另如有人想轉載此係列文章請勿用於商業用途並先通知我索取授權.郵箱:


麪塑的定義

麪塑,俗稱“捏麪人”。它以糯米麪、麪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但“捏麪人”又與麪塑有着根本的不同,“捏麪人”是以”手捏”作為主要操作技法,工具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再因手無法捏製出的形狀以及造型的時候使用工具達到造型目的,而麪塑是以”塑”作為主要操作技法,使用各種工具塑造出不同的形狀以及造型,手作為輔助來使作品達到預先設計的效果。

麪塑工作者,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按,用工具刀靈巧地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仕女、天真爛漫的孩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神話動物、花鳥魚蟲等等作品,放置在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麪塑的歷史

麪塑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中國所特有的一門民間藝術,起源於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漢代已有面塑的記載,數千年的傳承,歷史源遠流長。在馬王堆漢墓中就有面人(早期麪塑)出土。而在漢代(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20年)的文獻就記載了在迎神賽會上的儺(音:nuo)舞便以麪糰塑成鬼怪形象飾於頭部。

張玉傑老師的麪塑製作教程課程(1)麪塑的定義、與麪塑的歷史
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出土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墓葬中發現有面制女俑頭和麪制半身男俑。南宋《東京
張玉傑老師的麪塑製作教程課程(1)麪塑的定義、與麪塑的歷史 第2張
夢華錄》中對捏麪人也有記載:“以油麪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麪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宋代元代明代的文獻中也曾記載着把麪塑應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

明代麪塑逐步脱離了食用性,而逐漸的向藝術品和觀賞品發展,它的歷史地位逐漸形成和確立。明代的工商業逐漸發達,店鋪林立,小手工業者發展起來,藝術品的需求逐漸增多,一些身背工具箱的麪塑藝人出現在了鬧市當中,他們以此為業,為了謀求生計,各顯才能,互相競爭,互相學習,大大激勵了麪塑的發展和創新,使明代的麪塑的欣賞性大大增強,並且具有了經濟價值。


清代和民國時期,文人士大夫對面塑逐漸青睞起來,他們的加入使得麪塑作品更加的藝術化,更加的典雅、精巧,文化氣息濃郁。他們不惜重金訂購,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麪塑由街頭轉向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了質的飛躍,表現手法和表現技法日臻完善。

麪塑藝術在歷史上具有比現在更強的實用性,不管節慶風俗,還是紅白喜事,以及宗教活動都不可缺少它,用麪塑的形式來表現祭拜祖先之意、祝壽,嫁娶、滿月制大小壽桃、麻姑、壽星、麒麟,以表慶壽祝福之意,這一選材是我們這個民族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它實用方便,省財省力,操作可難可易,感染力強,普及性高。在陝西、甘肅、河北、山東等省區,至今還保留者這些古老的風俗,當地的面花,麪人風格古樸雅拙,簡練粗曠,地方色彩特別濃厚。

來自《傳承與守望》張玉傑老師的新浪博客,感謝作者授權轉載,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