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泥塑>

26年痴迷黃河泥塑—“泥人陳”陳俊嶺作品欣賞

泥塑 閲讀(2.22W)

26年痴迷黃河泥塑—“泥人陳”陳俊嶺作品欣賞

編者按: 當現代生活被高科技的網絡、汽車、手機等充斥時,一些傳統技藝的繼承人卻在默默的耕耘,他們遠離塵囂,努力創作,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他們中不少是濟南或山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0月15日至18日,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濟南舉行,從今天開始,本報將推出“尋訪民間藝術大師”欄目,走近那些面臨消失的傳統技藝,讓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發揚而努力。

26年痴迷黃河泥塑—“泥人陳”陳俊嶺作品欣賞 第2張

做泥塑是為記錄  消失的老行當  陳俊嶺老人家中。滿屋子形態各異的泥塑讓記者眼花繚亂,半米大小的青衣沉醉在戲曲中,惟妙惟肖;青銅色的仿古器具,單憑肉眼看上去可以假亂真;井中打水的大漢、販賣布鞋的老嫗,各種形式的市井人物更是各具特色。很多市井人物,有些現在都已經見不到了,“這些都是舊社會裏的民俗人物,也是一些老行當,很多已經消失了,我希望用泥人記錄下來,為後人留個資料!”  “這個燒茶爐的,我用玻璃板粘住了,準備帶到非物質遺產博覽會上去參展。這個是老濟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行當,那時候濟南每個街巷都有賣水的,就是用這個茶爐燒,一兩分錢一碗水。你看這個燒茶爐的表情,歪着頭,嫌嗆人呢,如果低着頭專注的燒,就看不見臉,所以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表情!”隨着陳俊嶺的講述,記者眼前浮現出了一幅街頭巷尾賣水的市井圖畫,燒水的搭個毛巾,忙得腳不沾地,時不時還要往爐子裏填點兒炭,真是活靈活現。  隨着年齡大了之後,他開始注意這些市井人物,決定記錄這些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行當,現在已經雕刻了80件了,準備雕刻100多件,“把我記得的,知道的,都記錄下來!”  陳俊嶺的心思很細密,有了泥人,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於是他為這些市井人物配上了文字説明。他給記者拿出一個本子,上面都是他自己寫的文字解釋,“有了泥塑,有小段文字説明,別人就能一目瞭然!”

26年痴迷黃河泥塑—“泥人陳”陳俊嶺作品欣賞 第3張
  二十六年痴心黃河泥塑  1984年,陳俊嶺退休後上了老年大學,開始學書法繪畫。一次偶然的機會,有朋友建議他換個表現手法,嘗試泥塑。“那是一個魯智深喝酒的作品。當時朋友那裏有泥,我就拿回來雕刻了一下,結果真是不錯,我感覺有信心!”從此,陳俊嶺一發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泥塑生活。  後來,陳俊嶺參加了老年大學舉辦的雕塑班,師從著名雕塑家池清泉教授。“第一幅作品是濟公,還是不錯的,很有感覺,當時池教授也沒有説什麼。第二幅作品我雕刻了周恩來總理,池教授看了後提醒説,太像了,但是不夠美,這時我才知道,雕刻不應該只是像,更要表現這個人的美,作品出來要比真人美!”  從50歲開始到現在,陳俊嶺已經雕刻泥塑二十六年了,為了體現泥人的美感和傳神,他自學解剖學、美學,“中國傳統的雕刻特點是傳神,西方現代的雕塑講究質感,也就是形美,但面部表情不夠生動,我在雕刻的時候,就是將西方的質感糅和進去,不僅讓每一個泥人傳神,還要有形美,而且有表情故事!”  500多件泥人件件堪稱珍品  二十六年的痴情,陳俊嶺收穫頗豐,“泥人陳”的美名已經名譽濟南。其作品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前來參觀,有人曾經詢問多少錢能賣,被陳俊嶺拒絕了,“如果你實在喜歡,我可以給你複製一個,但我不賣,因為我每一件只有一個!”在他心中,這些泥人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樣珍貴,每一個都凝聚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有一次展覽搬動壞了,把老人心疼了好一陣子。  “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我做過很多作品,大體分為幾類,根據我的從藝歷程可以分為神話人物、戲曲人物,民俗人物、歷史人物和抽象人物,還有一些文物、昆蟲類,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仿古文物的要以假亂真,昆蟲類的要活靈活現,民俗人物要形神兼備,抽象人物要構思巧妙!”  陳俊嶺要求完美,每一件都精雕細琢,做不好的就砸掉重來,像一個推小車的泥塑就先後重做三次。“我所有的作品一個只有一件,不做重複的,做完這個就構思下一個,所以當一個台灣客商詢問價格時,我就説多少錢都不賣,如果實在喜歡就為其複製!”從中,記者看到了陳俊嶺對自己泥塑的熱愛。  二十六年過去了,陳俊嶺家裏積攢了滿滿一屋子泥塑,箱子裏、櫥櫃裏都塞得滿滿的,500多件泥塑件件堪稱珍品。

26年痴迷黃河泥塑—“泥人陳”陳俊嶺作品欣賞 第4張

26年痴迷黃河泥塑—“泥人陳”陳俊嶺作品欣賞 第5張

陳俊嶺老人

“泥塑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成為了我的日常生活。”七旬老人陳俊嶺因精湛的泥塑工藝被評選為濟南十大民間藝術家之一。而面對這種榮譽,陳老卻坦言,這麼多年從事黃河泥塑只因個人愛好,堅持用泥塑的手法刻畫民俗人物,就是想把正在消失或是已經消失的民俗人物用黃河泥土記錄下來,給後人留個特別的資料。

退休後愛上泥巴為泥塑苦啃解剖學

今年75歲的陳俊嶺老人少時便酷愛美術,常塗塗畫畫。上世紀80年代,陳俊嶺退休後重拾繪畫。一次偶然的機會,有朋友建議他可以換個表現手法,嘗試泥塑。“那是一個魯智深喝酒的作品。”時至今日,陳俊嶺回憶起來還頗覺有趣。從此,陳俊嶺一發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泥塑生活。為掌握更多技法,陳俊嶺參加了老年大學舉辦的雕塑班,師從著名雕塑家池清泉教授。陳俊嶺表示,他崇尚寫實,希望能夠用自己手中的泥土,展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特別是很多正在消失或是已經消失的行業或是民間習俗,晚輩們都無緣一見。如果能夠記錄下來,這將是一筆寶貴的資料。可陳俊嶺認為作品中的人物身體比例看上去有些失調,頭部過大,手腳較小。陳俊嶺一直琢磨進行改進,便自己購買了骨骼學、生理學、力學、解剖學和美學的書籍,細細研讀。在雕塑推地板車的作品時,陳俊嶺就運用了自己所學的人體知識,突出表現身體用力狀態下的鎖骨和小腿部肌肉,儘可能展現真實的場景。

上街觀察生活常出傳神之作

如何讓作品傳神?陳俊嶺感慨,每一件作品都是生活的積澱,都是對生活的思考和觀察。每有空閒,他就喜歡出去轉轉,觀察風土人情和人物特點。只有積累得足夠多,才能薄發。

碰到掃大街的人、街邊算命的人、擺攤賣水果的人,甚至是匆匆而過的行人,他都要提起精神仔細觀察。為此,陳俊嶺還鬧過不少笑話:“誰願意你一個勁兒盯着看啊?”每次,他觀察上了癮,在旁邊盯着陌生人看半天,總把人家嚇得默默走開。得益於不着精髓不罷休的盡頭,陳俊嶺創作出很多源自生活的傳神作品。

25年樂當“泥人陳”泥塑作品超500件 1994年,陳俊嶺在趵突泉推出了個人的泥塑展覽,頗受好評。此後,他還不定期參加藝術展覽。他説,展覽不光是展示自己的作品,更是精進技藝的大好時機。“你看這個算命先生的作品,就是接受了觀眾的建議。”陳俊嶺説,在作品展覽時,他總是“潛伏”其中,“偷聽”觀眾對他作品“找茬”。據他介紹,算命先生前有一個布幅,上面寫着“賽小神仙”四字,原本按照現在的寫字順序,是從左到右,但觀眾提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寫字順序還遵循從右到左的舊規。陳俊嶺覺得有道理,回頭就改正了。

從1984年從事泥塑至今,陳俊嶺已經做了整整25年的“泥人陳”,雕刻的作品超過500件。現在,他已經帶動起一個泥人陳的“小分隊”。在陳俊嶺的桌上擺着幾個比巴掌還小的泥塑作品,最顯眼的就是一身綠色的天線寶寶,技藝不夠熟練卻很鮮活。這是陳俊嶺外孫女鼕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