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泥塑>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泥塑 閲讀(3.14W)

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泥玩具,這些泥玩具都是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中原地區有一種獨特的泥玩具,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泥泥狗”。每年正月初、中秋、冬至,都有許多人購來把玩。

河南淮陽,古稱陳州,是中國歷史傳説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陽城北有“太昊陵”,俗稱 “人祖廟”。“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樣光明,以讚美他在茹毛飲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網罟,以佃以魚,以贍民用;養六畜,以充庖廚”的聖德(《史綱評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為“人祖廟會”,當地人又稱“二月會”。在二月會期間,每天有炎黃子孫10萬人雲集淮陽,在伏羲陵和女媧觀前朝祖進香,祈盼國運昌盛,民富國強。

太昊陵“人祖廟會”的原始主題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媧,以求子孫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遠古初民 “生殖崇拜”的遺俗,如頌揚伏羲、女媧的“履跡舞”,再現“生殖崇拜”上古遺風的“摸兒洞”、“獻旗杆 ”、“拴娃娃”以及各種動物下部的女陰符號等等,展示了人類的生命意識和種族繁延的永恆主題。

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的泥泥狗,是伴隨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誕生,並傳承至今。河南省淮陽縣泥玩具的總稱,系當地獨有的民間藝術品,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又稱“陵狗”是淮陽泥玩具的總稱。,傳説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藴含着神祕的色彩。當地人説它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若購買“泥泥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聖。近年,淮陽泥泥狗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老齋公,慢慢走,給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淮陽乃至豫東一帶的人,很多都還記得這首歌謠。曾幾何時,依託太昊陵,方圓上百里的地域內,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習俗:沿途的孩子攔住趕廟會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並唱起這樣韻味悠悠的歌謠。被索要者,除了趕快把隨身攜帶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讓孩子們去撿拾,別無選擇,因為那是一種美麗的祝福,當地人認為,把泥泥狗送給孩童或親朋好友可以消災祛病,吉祥平安。所以,南來北往趕會的香客,回去時,總少不了帶一些泥泥狗。

泥泥狗的背景

淮陽“泥泥狗”

早在五億零七千年前至十九億年震巳紀期間,在中國境內大部分是大海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大片的淮陽古陸。——引自地質學家劉洪元《中國古地理圖》

“泥泥溝”的產地,集中在淮陽縣城東的十二個村莊內。這一帶南距古宛丘遺址八里,而至太具陵僅二里。從古城遺址由西往東,向太皇陵集中,這十二個村莊是:金莊、武莊、陳樓、前後下樓、史莊、許樓、段莊、金莊、劉莊、五穀台、白王莊。使人不解的是,在淮陽縣其他的西。北、南三個方位,自古以來均無製作“泥泥狗‘的藝人。原因何在?是和遠古東夷子孫不違祖宗,天下八方,只認定東方為主、為源的部落聚集區域有關,抑或過何其他原因?

當我們看到這些半人半猿、人獸同體,長着九個頭的鳥,兩個頭的狗,還有“猴頭燕”以及“人面猴”等等怪異、奇特的禽獸造型;面對這些超自然的怪異形體;和那些令人費解的點線符號時,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混沌初開;風雷閃電;猛獸出沒,人獸共存的曠古時代。萬物有靈,神人台一,物我兩忘,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那時;人類的意識中還不具備從自然的客體中完全分離開的能力。自身的脆弱與主存的慾望。使他們把保護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一些在他們看來具有很大威懾力的禽獸身上;並把它們“神格化”,視為有靈魂的載體,於是產生了對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精靈、魔力的“圖騰”崇拜。而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徵的精靈“圖騰”歷經數千年,伴隨着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動而遺存下來,成為史前“圖騰文化”的子遺。

就是這種造型古拙、荒誕的泥塑玩具;被當地人稱作“泥泥溝”。它出現在河南淮陽,祭祀人祖伏羲、女媧的廟會中,成為齋公、香客們闢災、求福,爭相購買的“神聖之物”。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第2張

泥泥狗的種類

“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總稱, 流行於我國河南淮陽地區,淮陽地處中原,世代相傳的泥泥狗,其形象一直保持未變。是一種原始圖騰文化下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泥泥狗”又稱“陵狗”,當地人説它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淮陽“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誕,色彩豔麗,以黑色墊底,周身施以五彩紋飾。品種約有數百種,多為奇禽異獸或人、獸同體,諸如“人面猴”、“人面獸”、“猴頭燕”、“九頭鳥”、“人頭狗”、“雙頭狗”、“多頭怪”等等。其中,“人面猴”的形象被視為“人祖猴”,其造型肅穆、神聖,絕無一般玩具中動物猴的頑皮神態。

泥泥狗的藝術魅力

“泥泥狗”中奇禽怪獸的造型,已超越自然中的現實形體,藝人憑直觀感覺進行創造。那些具有再現“女性生殖崇拜”的紋飾符號,隨藝人本能的直覺感受,施繪在虛幻、神祕的怪異形體上,釋放出一種原始圖騰藝術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現代感。使人彷彿又回到那個混沌初開的曠古時代。 淮陽“泥泥狗”藝術的存在,實質是一種原始藝術的延續和拓展。作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 、罕見的民間藝術,它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並折射出民間藝術與原始藝術之間同構互滲的血緣關係。

泥泥狗的工藝特點

“泥泥狗”是用膠泥(類同黃土高原的粘土)捏製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後用大紅、黃、白、綠、桃紅五色點畫出由圓弧曲線、直線和點組成的各種圖案,線條稚拙而生動,色彩絢麗又不失沉穩,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又像繩紋、方格紋、古陶器的畫法。它造型古樸渾厚,形狀奇特怪異,似拙實巧,墨底彩繪,豔而不俗。其題材包羅鳥、獸、魚、蟲與人物,可謂無奇不有,個個充滿着一種虛幻的超脱神祕感,散發出濃烈的鄉土氣味和野性的芬芳。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聲音悠遠明亮。

現代的古文物

早在1983年1月,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河南省民間藝術展覽》中,“泥泥狗”一亮相便引起了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太昊陵“泥泥狗”是“真圖騰”、“活化石”、“現代的古文物”的美譽不脛而走。到淮陽對“泥泥狗”進行考察、採風者絡繹不絕,還有的藝術家向民間老藝人學習,吸收“泥泥狗”的表現手法,創作出新的雕塑藝術品。現在,“泥泥狗”不但成為人們選購、饋贈和收藏的珍品,而且對於研究有着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及該社會人類生存狀況、風情習俗都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

“泥泥狗”是民間美術園地裏攜帶有遠古生命基因的長青樹,這種稚拙的古代藝術,純真質樸,藝稚壽高,代表着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個方面,被稱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第3張

泥泥狗現狀隨着社會的發展、信息的膨脹,這樣的習俗似乎有些淡化。讓這樣帶着童真的夢漸行漸遠,孩子們追逐着唱着歌謠要泥泥狗的童趣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的泥泥狗製作,已是淮陽的一大文化特色產業,有相當一批人甘於辛苦,堅守着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同時,泥泥狗特殊的藝術魅力,也越來越受到人文學者、民俗專家和普通遊客的青睞。

但泥泥狗卻還停留在民間,因為泥泥狗的主要銷售市場是太昊陵的二月古廟會。而隨着文化價值的迴歸,二月會越來越旺,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看重。當今在淮陽城東北的金莊、武莊、許樓等幾個村子,還聚居着不少捏泥泥狗的藝人,虔誠守護着伏羲傳下來的手藝。通常情況下,捏一個泥泥狗,要經過挖泥、槌泥、過濾、和泥、捏塑、扎孔、晾曬、過黑、點畫等十來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簡單。捏好的泥坯晾曬乾後,先過“黑”,再用青、紅、黃、白“五色”點畫,稱為“點陵狗子”。“點陵狗子”是最重要的工序,泥泥狗行當中有一句俗語,叫“三分捏七分畫”,捏不出來不行,但畫不好就是個“死狗”,不好看。等點畫後,一塊兒泥便“活”了,成了充滿生命意象、栩栩如生的人、猴、鳥、獸,讓人不自覺地想起創世之初,想起“摶土造人”的傳説。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第4張

“泥泥狗”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無所不有,造型虛幻、神祕。林林總總的怪異形體中有九頭鳥、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獨角獸、多頭怪、翼魚、翼獸、人面猴、四不象、貓拉猴。草帽虎、怪獅、馱子斑鳩、龜、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蟲、蠍子等等,還有各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共約200餘種。“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誕,在眾多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淮陽“泥泥狗”》精選200餘種“泥泥狗”作品,系統地反映了這一頗具原始風格的民間藝術,如今已逐漸受到了現代人的重視,並走進了收藏愛好者的視野。 。  河南淮陽伏羲女媧廟,在民間它被稱為“人祖廟”。每年農曆二月,四面八方的人都集聚到這裏拜祭。延續至今,淮陽每年都會舉行長達一個月的廟會。屆時攤位一個挨着一個,其中大部分攤位是賣玩具的,而玩具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那些土裏土氣、希奇古怪的民間玩具“泥泥狗”。  據民俗學家山曼介紹:“一個是布玩具,另一個就是泥泥狗,過去趕會的人都會買不少。因為它很便宜,趕完會,往回走的時候,過去是步行,走到哪個村。小孩子就給你唱個歌謠,説老齋公給我一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給你唱讚歌,然後你就給他一個泥泥狗,後來這就成為了一種風俗。”

泥泥狗造型古樸、粗獷,它用黑色着底,上面描着紅、黃、青、白的線條,色彩鮮明豔麗,給人一種濃重的神祕感。泥泥狗的圖案是由很多難解的符號組成。對它們的解釋有很多,其中比較普遍的一種是它們代表了古代人的一種生殖崇拜。不死的九頭鳥,兩個頭的猴子,人面獸身的老虎,這些似曾相識的古老形象輕易的就把我們帶到了神話世界中。相傳,它們都是伏羲、女媧摶黃土造人時捏的那種樣子。如果細看那種稱為人面猴的泥玩具,它那副半人半猴的模樣,四周還畫着毛髮,的確可以找到一點人類祖先的模樣。  山曼説:“很古老的泥泥狗,和很現代的藝術追求走了個面對面,那麼,愛好藝術的,研究學問的,大家都讚賞這個東西,説這個東西是活化石,真圖騰,説你沒見過古代的圖騰吧,那你就看看泥泥狗,説泥不知道古人的藝術觀,那你就看看泥泥狗,過去看山海經, 裏面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插圖,實際上到淮陽廟會上一看玩具攤子,那都是立體的,泥塑的帶有古代民風的玩具,所以現在泥泥狗很受中外人士、學者(的喜愛),中外研究民俗的,研究原始社會的,研究民間藝術的都會去淮陽看。”  有了大量學者、遊人的關注,泥泥狗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土壤。至今,在淮陽到處都可以看到代代相傳、式樣繁多的泥泥狗。

憑藉着自身的魅力和現代藝人們的努力,如今泥泥狗已經進入了不少收藏愛好者特別是外國藏家的視野。古老的文明在泥泥狗身上也逐漸顯示出自己的價值。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在發展的同時深入挖掘傳統,民間玩具才能獲得生存的土壤。在許多民間藝術步履艱難的時候,泥泥狗卻能夠得以代代相傳,而且價值越來越高。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傳承民間文化的成功範例。

中原活化石-河南淮陽泥塑泥泥狗 第5張

河南淮陽泥泥狗

相關資料一、“生殖崇拜”是祭祀“人祖”的原始主題

淮陽古稱‘宛丘“和”陳“,位幹豫東偏南,距河南省會鄭州220公里;居淮水之陽,故稱淮陽。傳説淮陽上古時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舊都。《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大曇之墟也。“,《綱鑑易知錄。太昊伏羲氏》載:”太昊伏羨氏作都於陳,葬於陳。“《五帝紀》載:”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今淮陽)。1993年,考古學家在淮陽城東南八里處,發掘出距今45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宛丘古城遺址;為歷史傳説作了有力的佐證。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我國古代傳説中的氏族和部落》中解釋説:”傳説中的太嗥(同昊),比炎帝稍晚一些,太嗥,號伏羲氏……,據記載應該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像中的祖先了“。

淮陽城北三裏之遙有“大吳伏羲陵”,佔地875畝,規模宏大,當地俗稱“人祖廟”。“太昊”一詞是形容伏合氏像日月那樣光明,以讚美他在“人生之始,茹毛飲血而在皮革”的年代裏,教民“作網巴以佃以漁,以贍民用;養六畜,以充庖廚”的聖德(《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篇》)。

太昊陵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現存碑文只有一句話:“陵墓在此相去年歲極遠。”據《陳州府志》載:“漢以前已有詞”。此説缺乏依據,故不能斷定伏羲陵墓始建於何時。

大昊陵每年農曆仲春二月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佔會”(從農曆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據《陳州縣誌。卷二。民俗》載:“二月二日,黎明,用灰圈地作國形以兆豐年。兒童擊瓦台,是日居民指大笑陵進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擊為古代盛酒之陶器,覆之則為樂器,相傳為葛天氏所作。《詩經陳鳳宛邱載:“坎其擊擊;宛丘之首,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可知擊台歌舞之習俗始於陳國。由此推論,祭祀伏羲的活動在漢以前就存在是很有可能的。農曆二月二;按我國民俗是“龍抬頭”之巳據傳太吳儀羲氏“人首蛇身”、“龍形”、“蛇軀”、“鱗身”、“即以龍為圖騰”。

二月會期間;每日有數十萬伏台子孫,遠自安徽、山東、河北、湖南等省,雲集於此朝祖進香。他(她)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手捧“香樓”,“旗桿”,肩挑“花籃”,嗩吶聲聲;鑼鼓陣陣,鞭炮齊鳴,香煙繚繞,十分壯觀。香客們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朗為“人祖奶奶”,虔誠叩拜。焚香祭祖後默默禱唸(求子、醫病、祈安),大凡祭祖進香者,都要從家鄉帶來一把泥土,進香後添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祖宗香火不斷;子孫興旺,繁榮昌盛。

女媧,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母性之神。傳説上佔時期,伏羲、女媧兄妹“摶土作人”,《太平禦覽》引《風俗通》載:“俗説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淮陽民間至今仍流傳着伏羲兄妹摶土造人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伏羲、女媧成親後,感到世界上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十分冷清。於是就用黃士捏起小泥人來,捏了許許多多,居然一個個都活了,一羣羣離開家獨立生活去了。有一天突然下起暴雨;伏羲、女蝸急急忙忙收拾那些可愛的泥娃娃;最後剩下一些已來不及收拾了,急忙拔下柳枝把他(她)們掃進洞裏,誰知慌亂中沒輕沒重,碰壞了一些泥娃娃,於是世界上便出現了許多壯壯實實黃皮膚的人,但也有了少數肢體不健全的殘疾人。”女媧“摶土造人”並使男女交合,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於是後人尊女媧為“神媒‘,或”高媒“,奉為母性始祖和管理婚姻生殖之神。

大吳陵人祖廟會又稱“二月會”;歷史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也,奔者不禁。”“二月會”;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説愛的地方:“奔者不禁”,實際是人類從母系社會中的“血緣婚”向外氏族尋求配偶的一種進步。是圖騰行為禁忌;也是對不同圖騰氏族男女通婚的一種保護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説:“自一切兄弟和姊妹間;甚至最遠的旁系親屬間的性交關係禁例一經確立,上述的集團便轉為氏族了”。

仲春二月,春回大地,萬木復甦,男女相會結合。是對人類生殖、繁衍的一首“讚歌”。《詩經。陳風。澤陂》説:“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美一人,傷如之何。”如今的古城淮陽,依然是萬畝城湖;風光依舊,水草依然,蒲荷猶存。在太吳陵的陵園中,曾有過一株古桑樹(80年代尚存),這興許就是仲春二月“奔者不禁”時代的遺桑吧。

袁王可在《中國古代神話》一書中説:“……二月會,大多設在山林和水澤,例如宋國的桑林,楚國的雲夢,而且神壇上照例要豎一塊石頭;人們對這塊石頭非常尊敬,大概是古人崇拜生殖機能的遺存吧!”古人把這種象徵男性生殖器官之石,叫作“郊石”或“啟母石”。淮陽的二月會古時是否存在“郊石”;不得而知,但眼下太曇陵顯仁殿的基石上卻保留了一個叫“子孫窯”的圓洞,直徑約2.5公分,深度約有一指左右。每年的二月會中;有求子願望的香客;無論男女都用食指探摸窯洞(暗示男女交合行為),以求得子。遠古時期的母系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從而形成對女性生殖機能的圖騰崇拜。

與“子孫窯”相關的另一傳統習俗便是“拴娃娃”。求子者(多為婦女、老人),向“送子老奶”虔誠祈禱並作出許諾後,求得一個泥娃娃(男性),繫上紅頭繩(拴走之意),藏於衣服下,邊走邊輕輕呼叫“留”、“鎖”、“來”之類的吉祥名子,到家後;把拴來的娃娃置於被中或枕下。若果真得子,求子人須按許諾向“老奶”還願,並奉還兩個泥娃娃,以供他人求子之需。這一習俗,在河南民間極為普遍,至今,豫西、豫北、豫東各地農村,仍留存有“奶奶廟”、“娘娘廟”、“老奶廟”。

泥泥狗作品帶有遠古的遺韻實際上,題材廣泛的泥泥狗作品也正反映了古代二月會的性質和內容。《禮記·月令》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於高。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投以弓矢於高之前。”《周禮·氏》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而無夫家而會之。”這其實反映了往古之時的婚俗習慣,説明了二月會最初其實就是伏羲提供的青年男女相會的地方。其時,青年男女相聚一處,載歌載舞,若是有中意者便可以私訂終身、同奔前程,而這時,你躲在家裏偷懶而不去找有情人“野合”,那是要受處罰的。專家認為,二月會提供了青年男女相見的機會,一年之初,春心萌動,抓緊這美好時光挑中如意的對象,盡魚水情意,或許就留下了人種,這就是主題。這樣,泥泥狗作品中就有了很多遠古的遺韻,其中有很多一身二首造型,如兩頭狗、雙頭馬、雙頭燕等,就反映了男女相會的場景。尤其是兩頭狗作品,前後有頭,且都是向外,它就是二狗相戀的形象。另外還有不少誇大了兩性生殖器的彩繪。這些都充分地代表着原始時代生殖崇拜的禮俗。“草帽老虎”是泥泥狗中較為特別的作品,但同樣是草帽老虎,不同的藝人,有着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圓帽尖頂,有的帽為面平,有的頭部上下都有帽檐兒,有的腦後呈扇面狀;多數帽上彩繪鼻眼。“草帽老虎”顧名思義就是老虎頭上戴草帽。老虎為什麼要戴草帽呢?唐李宂《獨異志》説:“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伏羲女媧兄妹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相羞恥……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草帽老虎所戴草帽也反映結草為扇之意。另外《山海經·南山經》載:“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從插圖上看,其形和草帽老虎一致,只是草帽老虎着色沒有虎紋而已。《通雅》説:虎“或曰狸兒……”“有髦”即腦後有扇面狀的毛片,象徵“遮面”。“其名曰類,自為牝牡。”《列子·天瑞》雲:“爰之獸自孕而生曰類。”莊子亦曰:類自為雌雄。這樣看來,避面並不完全為了遮羞,而是約定俗成,有“法律”的作用。據此,可以説明泥泥狗中草帽老虎實有婚配與性交的內涵,且存在古代婚俗之根源,亦是伏羲氏制婚姻、定嫁娶的確切證明。“人面猴”是泥泥狗中的代表作品。其中以人猴、人面猴、抱桃猴為代表。“人猴、人面猴是泥泥狗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被視為伏羲、女媧的形象。”作家董素芝説,“雖然不同藝人的表現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把它塑成頭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威嚴、莊嚴、神祕,絕無一般玩具中動物猴的頑皮姿態,究其原因,它是被藝人當做‘神’來塑造、來崇拜的。”類似於“人面猴”、“人猴”形象,《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有:“有九丘,經水絡之……大?爰過”;“西南有巴圖。大?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始為巴人。”“大?”,任臣、郝懿行注均為伏羲,説巴人奉祀的始祖神“大?”就是大?伏羲氏,也是陵狗中的“人猴”伏羲氏。《山海經》關於“女媧”的記載也有一處。《大荒西經》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之野,橫道而處。”郭璞先生注曰:“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個變,其腹化為此神。”《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民俗學者王悦勤先生在《〈山海經〉諸神與淮陽“陵狗”研究》一文説:民間泥塑的“人面猴”伏羲、女媧為亦神、亦人、亦猿、亦猴的變異造型,既是物的人化,又是人的神化。依達爾文“人類進化論”學説,淮陽民間泥塑“人猴”、“人面猴”更趨於科學的範疇,“人是由一隻有毛、有尾巴的四足類或獸類動物進化過來的,而在習性上可能是樹居的,並且是舊大陸上的一個居住者,如果一個自然學者有可能檢查到這隻動物的全部結構而加以分類的話,就毫不猶豫地納入四足類或猿猴之內”。此外,抱桃猴也是一個獨特造型,它是“人面猴”的一支。此類人面猴,《山海經》多有記載。《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舉父。”禺即母猴。《説文》曰:“禺,母猴屬。”民間認為猴就是早期人類自身形象,並沒有猿(或類人猿)的理性概念,因此,“人猴”自然充任了猿或類人猿的角色,跳躍性地完成了猴—猿—類人猿—人的進化過程,並且一部分由猴直接轉化為神,成為膜拜的始祖神偶像,虔誠崇祀。“人類對萬物起源始終充滿了好奇,尤其對自身及其身邊動物的關注由來已久。”王悦勤先生從深層次詮釋了泥泥狗,“楚《帛書·甲篇》和民間‘人日’風俗中都曾有關於‘創世’的情景:鴻蒙之初,造物之神伏羲女媧生下四子,即為‘四神’,代表‘四時’春、夏、秋、冬,然後造地,最後造天。民間‘人日’風俗中,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開始造人。先民以雞、狗、羊、豬分別代表‘四時’,牛、馬分別代表‘地’、‘天’。後來,班固在《漢書·律曆志》中強調説:‘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這裏所説的‘人’並不包括伏羲女媧等創世之神,而是指芸芸眾生的‘凡人’。”他説,有了“天地四時”,即有了宇宙,神才創造凡人。《漢書·律曆志》又把“天”、“地”調到“四時”之前,把“天”調到“地”之前,這其實並不是班固的創意,而是“天尊地卑”觀念使然。當時“天地四時”的次序,已經凝固不化,而民間“人日”習俗的創世次序卻仍與《帛書》同步,無意間印證了伏羲女媧創世神話的歷史。

泥泥狗的廟會情結“泥泥狗是祭祀的產物,它是與二月廟會相伴始終的。”董素芝説。但到底是先有泥泥狗還是先有廟會呢?這其實是一個説不太清楚的問題。按照民間傳説,廟會原先是二月會,二月會是為青年男女提供野合、繁衍後代子孫的地方,而泥泥狗最初也是伏羲教人們娛樂的一種方式。可見,兩者都產生於伏羲時代無疑。實際上,泥泥狗與二月會兩者已相互依託密不可分,如果沒有泥泥狗,二月廟會就少了一些精彩、一些實在的內容、一些血脈。人們來趕廟會,走時帶一些代表人祖崇拜的泥泥狗回去,辟邪趨吉降福納祥,這已經成為千古以來不變的習俗,反過來,泥泥狗若是沒有廟會,則缺失了生存的土壤。“每年的廟會,是集中銷售泥泥狗的季節,許多人家的收入就靠一個月廟會泥泥狗的銷售獲得。”淮陽泥泥狗協會任國和會長説。“三月的泥泥狗二月賣”,這實際就説明了,每年的三月農閒時節做泥泥狗,到來年二月廟會時去賣的現實。也就是説,沒有了廟會,泥泥狗基本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按照歷史記載,淮陽二月會的保留,與孔子有關,而二月會的保留,讓泥泥狗的生存有了土壤。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正值新舊交替的變革時期,在基本實行一夫一妻婚配製度的同時,還存在着多婚或羣婚的形式。一夫一妻、“媒妁之言”,嚴格意義上還只是在貴族階層。《詩經》中有不少反映周代婚姻方面禮制的。據《儀禮·士昏禮》規定,男女婚姻必須遵守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尤其是親迎之禮,所見更多。“以爾車來,以我賄遷”,“非我愆期,子無良媒”,“娶妻如何?非媒不得”,這些詩句説明,當時已經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自由開始受到束縛,但這種變化就像一種習俗和制度的推行總需要時日一樣,進展很緩慢。倡導一種“聖王之治”,推廣“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的禮數。帶着這樣的使命,孔子來到了陳地,也就是現在的淮陽。來到淮陽的孔子看到了什麼?看到祭祀高的二月會原始亂配之風仍很盛行,孔子認為這是有傷風化之舉,決心對這種形式進行革新。怎麼改革呢?做為人祖伏羲的建都之地,對伏羲的祭祀自然不能取消,孔子便向陳王遊説,把具有野合遺俗的二月會改在人祖伏羲的祭祀地,使二月會變成朝祖進香的性質。應該説,孔子的這種改革,最終讓淮陽二月會得以保存下來。實際上,歷史上比淮陽二月會有名的祭祀高之地,如“燕之祖”、“宋之桑林”、“楚之雲夢”、“齊之社稷”等早已存在。1987年7月24日,中國向世界發佈了—條重大的考古新聞:“遼寧西部山區發現5000年前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羣址。考古學家根據出土文物初步推斷,5000年前這裏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考古發掘表明,遺址內的祭祀遺物乃至很多設施,與現時的太昊陵很多設施極其相似。民俗學家靳之林説:“從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黃帝時代造舟車的古代傳説確有根據,而且可以想象當時來自各地為了求子繁衍和年豐人壽祭祀女神,熙熙攘攘的人流車流場面是何等壯觀。”“這正是1987年我在黃淮流域的民俗民藝與考古文化的考察中,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在河南淮陽‘人祖廟會’所看到的熱烈祭祀場面。每年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每天有兩三萬遠道而來的人載歌載舞,在人祖廟前焚香燔祭。那高大的封土太昊陵,伏羲廟的壇、廟、冢合一的人祖廟會,不正是黃土高原的東端遼河流域壇、廟、冢合一的5000年前女神廟會的再現嗎?那個置於女神廟牆壁的令人不解其用途的凹形圓孔的缽形神祕器物,是不是淮陽人祖廟會上眾多的婦女為了繁衍求子,伸進手去爭相掏摸的‘子孫窩’呢?人們從淮陽人祖廟會上帶回家去的是眾多的‘人祖母猴’,是母體的‘猴頭燕’,還有那些傳説為伏羲、女媧兄妹交配時怕被人看見,用草帽遮住身體的‘草帽老虎’,這些正是古羌族圖騰先妣母體的母猴、母虎與東夷族圖騰先妣母體的母燕的文化融合,和由渭河上游向東發展的古羌族太昊、伏羲、炎帝部族與東夷部族在這裏相會的‘初都陳,後徙魯’的文獻記載是相吻合的。”題材廣泛的泥泥狗作品反映了古代二月會的性質和內容,帶有濃郁的遠古遺韻。圖為泥泥狗作品人面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