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出人意料董明珠揭祕:如何説服王健林做廣告

民間工藝 閲讀(2.15W)

出人意料董明珠揭祕:如何説服王健林做廣告
過去20年格力一直以空調為主業,現在竟然開始做手機,看起來多少有些不着調。

其實也不奇怪,靠商業地產發家致富的首富王健林,也和百度、騰訊合作做O2O了。雖然董明珠雷軍的十億賭約中,雖然王健林和雷軍是隊友,但是王健林私下和董明珠關係很好,首富王唯一一次廣告代言,就是格力空調。你想知道王健林為何願意免費給格力做廣告嗎?答案就在訪談中。

互聯網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中國新聞週刊:格力的官方電商平台在12月才上線,比其他家電企業要晚,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您怎麼看待線上線下的關係?

董明珠:可能大家認為董明珠是個很守舊的人,不願意走到線上。

什麼時候算是最好的時候?我們不盲目跟進,不隨從。如果説上線了,服務跟不上,各個方面不能到位,這是對消費者不負責任。我的宗旨是能夠沒有瑕疵地全面服務消費者,只有達到這個服務高度,我們才會全面推進。

線上和線下沒有誰能替代誰,大家都認為互聯網不屬於我們傳統產業,恰恰我們傳統產業互聯網用得很好,互聯網可以讓人均效益提高。從2011年到2014年,我們人均效益翻了一番,90萬到180萬,這都是互聯網時代技術進步給我們的改變。

作為一個製造業來講,不能本末倒置,為什麼要到互聯網?互聯網能夠賺錢,大家進去了。但是我是一個做空調的,我不會放棄我的主業,空調是根,哪個消費會説互聯網可以替代空調?

中國新聞週刊:格力有3萬家專賣店,未來線下渠道這塊會繼續增加還是減少?在格力的銷售渠道中,線上線下權重會發生變化嗎?

董明珠:我覺得誰貼近市場誰為消費者服務好,哪個佔比就越高。無論什麼渠道,消費者想要的無非就是快捷、安全、便利。至於3萬家專賣店會不會減少,會不會增加,這個不重要, 有需要就開。

你説我們今天沒有空調了,電視沒有了,茶杯沒有了,只有互聯網,我能喝到茶嗎?不能。所以互聯網是工具,我一直認為互聯網是工具。

別説互聯網時代,什麼時代我們格力也不怕。把我們鎖定為傳統行業,我們就必敗無疑了?!我告訴你,我們恰恰把互聯網用足用好,我們是贏家。難道互聯網屬於某一個人專有嗎?不是,互聯網屬於所有願意創新的人。

我絕對不會因為線上而放棄線下,也不會守着我的線下,不走線上。競爭對手上網更早,但是(雙十一)的營收也沒有超過我們,互聯網不是萬能的,沒給他們帶來解放。

王健林做廣告,沒要錢

中國新聞週刊:談談10億賭約,你有信心贏了雷軍嗎?小米的增速比你們快?

董明珠:一個國家的強大一定要考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肯定不行,小米不是遭遇華為和中興的專利起訴嗎?!如果我們都用偷這個概念,你眼前賺了多少錢又怎麼樣?你問小米給國家繳了多少税收?我覺得好企業第一個考量的指標,就是給企業納了多少税。有些東西,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小米就是做手機的,我説他們做手機,敢保證三年免費服務嗎?我就覺得 如果我做空調,我也六年免費,我做手機我就六年免費服務,你敢嗎?!

我相信,格力一定能走得很好,格力還在在打地基。只有一個好的地基,才能承載一個100層樓、1000層樓。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沒有信心。這些東西沒有必要去計較,沉浸在這個賭局中,也太沒有格局了。

中國新聞週刊:整個家電製造業競爭很激烈,利潤率不高,宏觀經濟也在下滑,你有擔心嗎?

董明珠:不下滑才是不正常的。但是説中國經濟形勢多不好,我也是不認可的,美國經濟增長不才1%-2%嘛?中國經濟的基數那麼大,增速下滑也是正常的。

過去靠房地產的泡沫經濟,一部分是靠腐敗的三公經濟拉動消費。現在三公消費這個毒瘤沒了,你説是好還是不好?

我一向認為,行業不可能倒閉,企業有可能倒閉,如果你不創新,你一定會被市場淘汰。如果你是一個不鍛鍊的人,別人怎麼幫你打針,怎麼給你吃藥,你也很難抵抗或者逃脱死亡的命運。作為企業來講一定要有創新能力,你就有競爭力。生死是一個自然規律,如果想讓自己不死,要加強自身體能建設。

中國新聞週刊:格力為什麼堅持空調主業,為什麼選擇了專業化的道路?很多人説,空調市場接近飽和了,如果只賣空調,格力能完成2000億的目標嗎?

董明珠:一個企業只要有活力,只要堅持誠信共贏的文化,2000億、3000億、1萬億都是有可能的。

很多人在進行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對比。覺得這個行業利潤太少,就跑到那個行業賺錢,所以要多元化。而格力的多元化,是因為我的技術的升級延伸,帶來了多元化的機會,這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説多元化肯定是死的,有人説專業化肯定不行,我覺得還是企業的文化,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而不是多元化、專業化決定企業的生存。

格力永遠不會放棄空調主業。

這個行業是沒有天花板的行業,唯一的天花板就是兩件事。第一可能你帶着一種阻力的情緒做企業;第二個,你永遠依賴於別人的技術,這種企業才有天花板。沒有創新的企業,才會面臨倒閉。一個行業生生死死是正常的,不要認為某個企業垮掉了,就説這個行業不行。

中國新聞週刊:你和王健林一起給格力代言廣告,為什麼選擇自己親自代言?

董明珠:我們看了很多的外面的投訴,説請了什麼明星代言產品,是虛假廣告。我為什麼不自己直接面對消費者,由我本人給消費者承諾呢?這是我的一個初衷。第二個確實想想請一個明星一年一兩千萬,我自己做,最起碼省兩千萬,兩千萬讓利給消費者更好,或者投入研發更好。

後來我給王健林打了電話,王健林説他願意出來和我一起做這樣的廣告,其實理由也很簡單,也沒多複雜,他比較信任我和格力,信任我們產品質量。我問他要不要廣告費,他沒要。(格力其他人跟我透露,因為廣告比較急,所以並不是董明珠和王健林,一塊走場合作,拍攝現場廣告,而是後期合成加工)。

我當初沒有當董事長的野心

中國新聞週刊:20多年間,你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董明珠:最大挑戰是職務變遷,回到格力就當經營部部長,是從過去的管物到管人,我要堅持原則,那可能要得罪一些領導以前安排的人,這是個挑戰。我剛剛當上總裁的時候,有人説我銷售出身,看着是個總經理,充其量就是個市場總監,還説我扶持營銷部門,排擠技術部門, 這些評論又惡毒又可笑。第二個挑戰就是格力要賣給世界500強,那是個極大的挑戰。第三個,就是幹部隊伍的建設,過去我們都沒有檢討説,幹部會不會犯錯誤出問題,但是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幹部,不是在員工,員工出問題,也是幹部沒管號沒帶好。第四個挑戰,轉型升級,格力到底該走什麼路,方向如何選擇,跟風、追隨、模仿,還是走出自己獨特的戰略和路線,但是到現在看來,證明我們還比較成功,我自己的產品已經有了格力的個性。

中國新聞週刊:這麼多年,你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董明珠:我覺得我沒有什麼變化,我還是這樣,我為什麼要變化,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可能是為利而活 ,為名而活。我更多是挑戰了我自己,我究竟有多少承載力。

中國新聞週刊:從1992年來到格力,您對自己、對員工,包括對格力要求很嚴格,所以格力能一直有一個高速增長。我想知道你這麼多年來長期保持非常亢奮的工作狀態,動力來自於哪裏?

董明珠:我幾次出國過境的時候,竟然有人能認出我來,説你是格力的老總,我覺得這個價值是無限的。如果格力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董明珠的意義。我在格力是從銷售員做起,也有很多記者問我,你當時有沒有想過以後當老總?我説沒有。如果當時我就有一種野心,或者我的目標鎖定在當老總,我可能就會左右逢源,察言觀色,要拍領導馬屁,我不會走到今天。

最初,我認定這一輩子就是好好賣空調。1992年,我們的老總就講説董明珠,你能不能回來當部長?我説我不去。當時我覺得銷售員太重要了,當部長有什麼?就是分配分配計劃,能有什麼事?第二個當業務員是拿提成的,我當業務員一年拿幾十萬、上百萬,我幹嘛要回去?無論公私考慮我都不回去,我當時在公司業務員是最優秀的。

1994年正好公司業務員集體叛逃,在企業發生危難的時候,需要你的時候,我覺得這是責任。第二個,你説錢這個東西,如果企業垮掉、沒有了,你還能幹銷售嗎?所以我同意回去當部長。1994年當業務員拿一百多萬年薪,回去當部長才拿十幾萬,個人損失很大,但是我覺得很自豪。

我為什麼有激情?因為這一路上,我們要與很多不良習慣去鬥爭,你將面對既得利益者的一種競爭。後來當了老總,公司因為產品零部件的質量問題導致批量的停線,員工的罷工等等,同時暴露了我們幹部隊伍的建設存在問題,這個時間你的挑戰對象又發生變化,所以你總是有新的挑戰。

總有新的去挑戰,總有一個夢想。我希望有一天全世界70億人都能用格力空調。我在格力25年,沒有休過年假。我們每天做得再好,也會有新問題發生,你必須為了事業去犧牲你自己。有時候,回頭再看看自己,也覺得好笑。別人問我的問題,我自己也在問我自己,我現在還要這麼去努力嗎?我後來回答説要,因為你想得到的是百年企業。

(對話據兩次採訪整理,有所刪減,未經本人審閲,原文發表於《中國新聞週刊》)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財經故事會,微信號“caijinggushi”。另外,我還在搜狐IT開有同名專欄,在百度百家、網易、鈦媒體、艾瑞網、今日頭條等開有實名專欄。歡迎分享有趣的案例和線索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