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民間工藝 閲讀(1.31W)

民間藝術概況
民間藝術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創作、使用和欣賞的藝術形式,其主題不外乎滿足兩個需求:一個是物用方面的使用功能,一個 非功利的精神上的審美需求。在民間藝術形成和發展的幾千年時間裏,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一直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農業生產生活中,首先需要的是 人力資源,即人口的生產,這就是最大的生存需求,生殖崇拜、祈子內容、子孫繁衍成為民間藝術中最常見的畫面和主題。人們相信萬物有靈,是源於生產力低下時 代對自然和宇宙力量的崇拜。民間藝術的主題和內涵都是圍繞趨利避害、求吉納祥的心理需求來展開的,這也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藝術最主要的功能是滿足精神需求,既有表達對未來的希望,也有愉悦精神的審美活動,所以人的一生中各個人生禮儀都少不了民間藝術的陪伴,與人生活的衣食住行有關的一切活動和場所也離不開民間藝術的參與。民間藝術就是希望的藝術,是吉祥的藝術,是充滿生命力的藝術。

民間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説,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2張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户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趨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民間藝術的功能總的説來,就是美觀和實用相結合,既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也美化了生活環境,更滿足了人們寄託情感、表達敬意、愛戀和娛樂的精神需要。是美用合一的完美體現。從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來看,農業生產工具、漁獵養殖工具、手工工具、餐飲廚炊用具、起居生活用品等各種器物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同時,也被創作者經過彩繪、雕刻、染色、鑿刻、編織等手段,進行了美化。

在海南島黎 族地區保留着較為古老的制骨工藝,骨器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器物,也曾是人類繼木器、石器發明之後又一重要發明,在史前文化中佔有重要的 地位。黎族骨器中的骨簪、骨梳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骨器的種類有用於掘土、除草、除灰、食具的骨鏟;用於收山欄稻的骨刀;用於脱取山欄稻穀的刮器;用於 紡織機的緯刀;用於織魚網的骨梭;用於刺魚的骨鏢;用於美髮、固發的骨簪;用於裝飾頭髮的骨梳;用於裝飾和避邪的項鍊等。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3張

餐飲廚炊用具中的碗、盞、碟、勺、筷、茶酒具等各種器物;起居生活用品中的燈、燭、枕具、帽筒、花瓶、鏡架、扇子、 暖爐等大大小小的對象,是民眾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民間的各種器物質樸而且實用,其造型、彩繪、雕刻等裝飾,具有極大的親和性,也是美用合一的實用型藝 術品。在鄉間的農家,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充滿鄉土氣息、樸實可愛的儲物缸(有的用紙漿造成,上繪吉祥圖案)、食盒、壺盒、煙 具、食器飲具、土陶碗、青花盤、調料盒、諸物罐、油燈、梳篦、具有美感造型的農具,等等。可以説,人們生活在藝術的氛圍之中,目力所及之處,都充滿了質樸 的美,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本身。無處不在的民間藝術陶冶着人們的性情,也培養着一代代中國民眾審美的眼光。

民間藝術主題: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民間藝術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中國農耕文化模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勞動力和人丁有很大渴求。生殖崇拜表現的方式之一就是無處不在的乞子活動。它發源於原始人的生殖信仰,併成為人們觀念中的一種定勢。在古代,祭祀高禖這一生殖神十分隆重,足見人們對子嗣的重視。

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支配地位的儒家觀點之一的「孝」行強調的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們對子的渴望已不僅表現於對古老的送子之神「高禖」──女媧和伏羲的祭祀之中,它已然成為一種文化心理根植於人們心中。後來,道教和佛教、民間地方神靈也都生髮出送子職能,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張仙、佛祖、觀音娘娘、送子娘娘、媽祖等等,他們的廟宇遍及全國各地。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4張

甘肅的公劉廟(周公廟),河南浚縣、淮陽、嵩山、山西平遙雙林寺、代縣、河北新城白溝、天津「天后宮」(媽祖廟)、北京白雲觀等至今仍在諸神生日那天祭祀供奉或舉行「拴娃娃」活動。 民間藝術大量作品都是以表現生子和送子主題的,各種泥捏彩繪娃娃、扣模泥娃、布娃娃、紙禡(印有送生娘娘像)銀牌刻制娃娃,其他材料做的娃娃如石膏娃、紙漿娃、畫塑娃娃、乞子畫符等都在廟會上常能見到。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動之一是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二的河南淮陽人祖廟會。廟會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祀人祖伏羲,觸摸象徵女性生殖器的「子孫窯」,買回象徵子嗣的「泥泥狗」供在家中,以求生兒育女。天津天后宮的祭祀媽祖廟會上,前來乞子的人燒香祭拜後,要拴回一個「娃娃大哥」彩塑童子像(俗稱「大阿哥」),作為家中子嗣中的老大,並希望他能夠為乞子人家帶來老二、老三。甘肅公劉廟、山西雙林寺廟、代縣楊家祠等,都是以泥塑偶人、面花、布娃娃等物進行乞子的廟會所在地。西北地方剪紙藝術中的抓髻娃娃是一種生育巫術的表現,大量的民間藝術中的魚鳥紋樣、乞子所用的娃娃──泥娃娃、布娃娃、銀或銅、鐵娃娃像和各種麪塑、剪紙及其他藝術品,都具有生殖崇拜和乞子的意義。
宗教信仰

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是綜合性極強的一種準宗教,原始宗教的成分佔了大部分,既有巫術、占卜、禁忌內容,也有植物、動物等的圖騰崇拜,也有鬼神和祖先信仰。隨着社會的發展,民間宗教又融和了傳統文化的儒學、道教和外來佛教,內容極為廣泛。人們祭祀風神、雨伯,五路財神、五方神聖,祭祀福祿壽三神和各類神靈,祭祀佛道兩教中的一切神靈,如關公、佛祖、福祿壽三神、五方神靈等,也祭拜儒家先哲和聖賢如孔子、老子、岳飛等 這些被認為是具有神性的人格神。民間宗教雖然不是嚴格的一神教,但它以實用主義和滿足心理需求為特點,已經深深根植於中國民眾的生活和習俗之中,又在相對 穩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並在不同時代依人們精神需要而發生變異,有的被淡化、異化,有的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得以發展,有很多民俗活動都 是民間宗教弱化或轉化而來的。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5張

許多民間藝術,都與民間信仰和巫術活動有着密切關係。巫術偶像、神像繪畫,甚至像風箏這樣今天看來純屬娛樂的玩意,早期也是用來散災去病的巫術工具。農曆三月三日是民俗中放風箏的 日子,人們認為隨着風箏線的剪斷,病痛和穢氣會隨風而去。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自身力量達不到目的的時候,人們總要尋找某種精神寄託,便想借助想像力和 外力來幫助自己實現目的,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視之為一種對世界的扭曲的觀念式的把握。民間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存在,就生存於這種觀念和心理構 成的特殊時空裏,所以認識民間宗教信仰的特點,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很重要的。
歲時節令

歲 時節令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歲時節令中的民間藝術反映了社會在時間運行和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中人們的觀念與情感。中國是個古老的農業社會,在漫 長的幾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歲時節令中的各種農事節日和基於與農業生產有關的信仰而產生的各種節日,對中國民眾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以漢族為 例,則有農曆新年到除舊佈新的除夕之夜的眾多節日。一年十二個月,幾乎每個月份都有一箇中心的節令活動:正月春節、立春、元宵燈節、天倉(填倉)節;二月二龍抬頭、淮陽人祖廟會;三月份清明節、寒食節;四月初八浴佛節;五月五端午節;七月七「七夕」乞巧節、七月十五鬼節、「盂蘭盆」會;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十月至十二月間「冬至」日、臘八節、臘月二十三祭灶日(俗稱小年),三十除夕守歲,等等。接連不斷歲時節令(這裏不包括一些地方特有的節日和政府規定節日,也不包括諸神祭日和民間廟會),把民間藝術由年頭至年尾貫穿了起來。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6張

由古代到近代,有些傳統的年節時令慶祝活動發生了某些形式上的改變,但人們的心態和初衷卻是共通的。驅邪消災、除病 卻鬼、迎吉納祥、富貴榮華、多子多壽、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紀念先賢、祭祀祖先、教育後人、從良向善、忠孝節義、互助互愛等願望,都是各種節令民俗和民間 藝術的深層文化意藴。
辟邪祈福

民間藝術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辟邪祈福、趨利避害。在自然條件惡劣,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自然災害和戰亂等時常威脅着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對神靈的信仰和對自然的依賴,使得人們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和吉祥、驅魔逐害的神靈充滿了敬畏之情。每逢節日或神的生日,必將在神位祈禱或張貼神像、供奉神像,或以吞口面具和辟邪葫蘆、照妖鏡一類器物等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如新年貼的門神、年畫、各類神像,家中的鎮宅獅子、瓦貓等都表達了迎祥納福、祛病除災的心願。鍾馗像是最常見的鎮宅驅鬼的神像,常貼在後門上。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7張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神靈的信奉程度降低了,各種吉祥畫和神像畫,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喜慶的節日氣氛,點綴和裝飾節日的環境,但祈福辟邪的意趣仍然在其中保留下來,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我們常見的萬年如意、天官增福、麒麟送子、搖錢樹等都是這類祈福吉祥畫。
民間故事民間故事的傳誦是最為普遍的大眾娛樂,它的歷史非常悠久,自人類有了語言以來,就有了口頭傳説的故事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民間故事就是憑着人們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流傳和保留下來的。有了文字記載後的史書中,也記載了大量的民間傳説、神話、傳奇。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著名的「説書俑」這類表現説書人生動傳神的説書表情的傑作,説明那時説書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職業。到了宋代,《東京夢華錄》 一書中已經有了「勾欄瓦肆」這樣的可供説書、看戲娛樂的專業場所的記載,可見民間文學的的發展到了一個高峯,民間故事已然成為最為普及的市民藝術了。元明 清以來,小説和戲曲的發展為民間故事的傳播和弘揚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台和渠道,元曲、插圖版畫和繡像小説、戲曲表演的內容很多來自古代的民間傳説故事。他 們被譜曲、編輯、整合、改編,成為各種民間藝術的表現內容,民間戲曲、戲出畫、彩塑、建築彩繪、石木雕刻等內容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歷史悠久,延綿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從《山海經》、《搜神記》、《封神演義》、到《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四大名著,其題材和內容都包含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內容,更不用説遍及全國的各民族各地的民間故事了。

在沒有現代傳媒形式的傳統社會,民眾就是靠着各種渠道得來的民間故事和文學內容來教育自己和後代的。民間故事是中國 重要的口傳文化內容,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它教人們從良向善,愛國愛家,給人們真善美的啟迪和教育,如年畫《孟母三遷》,講的就是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 學習氛圍,讓孩子努力學習,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的故事,至於傳統的「二十四孝」(講的是歷代孝順父母的故事,宣揚一種孝與慈的傳統觀念)、「老鼠娶親」(諷刺門當户對的婚姻觀念)各地都有,這些都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8張


人生儀禮民 間藝術不僅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和各個歲時節令中,它的重要功能之一還在於它是人生儀禮的陪伴物,是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寄託和安慰。從羣體角度看,一年 之中四時八節都離不開民間藝術。從個體角度看,民間藝術的作用亦同樣重要,與其説是陪伴,不如説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從在母腹中孕育之前,便已有了以小泥娃娃等民間藝術品為媒介的乞子儀式,即使在現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當今 社會,「拴娃娃」習俗依然存在於農村相當多的角落。婦女懷孕後,一系列禁忌和胎教活動也隨即開始了,嬰兒滿月和週歲也是民間藝術品彙萃之際,各種繡花衣、 鞋帽、花饃、賀禮齊集於得子人家。成長過程中,又有成丁禮,12歲或13歲是人生一站,屆時有特殊的生日儀式,長命鎖是必備之物。從嬰兒成為青年,各種兒 童玩具伴隨着孩子們。戀愛結婚中的風俗和儀禮,又是一次民間藝術的展示會,儀仗飾品、洞房佈置和女紅活 計把人們帶向風格不同的民藝世界。慶壽儀式和喪葬儀式,這兩個人生的重要時刻,更少不了民間工藝美術的點綴和伴陪,慶壽吉祥畫、壽糕花饃等是晚輩向長者表 現孝心的傳達中介;而喪葬紙紮、剪紙和棺罩、送葬儀仗及陳設,又是生者與死者溝通的載體。人的一生,從民間藝術開始,又以民間藝術結束。

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與藝術題材 第9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