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奇创意网>岁月辉煌>老习俗>

漫谈过年:欢庆迎新年(下)

老习俗 阅读(3.03W)

漫谈过年:欢庆迎新年(下)

年画、灯笼和鞭炮

贴年画和贴春联都起于贴门神。年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了。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讲究工整、对偶、简洁,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新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愿意精选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相传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黄历新年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阖家团圆,熬年守岁
黄历新年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开门炮仗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传统元旦裏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处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係,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是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裏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僕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现代的新年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誌》中说:「宋元佑年间,新 年贺节,往往使用佣僕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佔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佔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佔》,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 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佔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裏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乾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摘编自明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