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歲月輝煌>老習俗>

登高賞菊話重陽

老習俗 閲讀(1.63W)

登高賞菊話重陽

秋意深深,楓葉紅,又到了農曆九月。九月九日,俗稱「重陽節」又叫「敬老節」。古人認為數字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日月皆為九就稱為「重九」、或「重陽」。

重九有正、反兩種含義,好的一面是「九九」與「久久」同音,有長久平安之意,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不好的一面是九是陽數之極,在易經裏稱為老陽,由一數到九,即到了盡頭而不得不回到一,重頭開始,所以有人説「九為老陽,陽極必變。」而「九」在卦卜術數中,代表着「由盈而虧,由盛轉衰。」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重陽敬老其意義是期望在由盛轉衰的老年期間,年老的長輩們都能歲歲年年長壽平安。

那麼「重陽」這個名稱在甚麼時候出現的呢?重陽之名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屈原《遠遊》詩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而重陽節成為節日則可追溯至漢代,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死後,他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殺害之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宮外,後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賈女提到她在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飲菊花酒、佩茱萸、吃蓬餌﹙即重陽糕﹚,以辟邪延壽。

另唐詩人沈全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所以,佩茱萸、飲菊花酒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了。到了魏晉南北朝,重陽節演變為很受重視的一個節日,至唐代時更被朝廷確立為正式的節日了。

重陽節的傳説

桓景避難

有關重陽節傳説,最早見於樑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上面記載了這麼一段道家傳説︰東漢時汝南人桓景追隨仙人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説︰「九月九日,你的家鄉將有大災難。這一天,你讓全家每人用紅袋子裝些茱萸,綁在手臂上,再帶領他們登上高山並飲用菊花酒,就可以消災解難了。」桓景依言舉家登山,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等牲畜,全都死光。桓景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們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從此代代相傳,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菊花酒,婦女配帶茱萸袋,以消除災厄。而「登高節」也是源於此。

重陽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鍾文友提供)

王勃的《滕王閣序》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傑作《滕王閣序》就是寫於重陽節。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大宴賓客及部屬,他想藉機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命吳子章事先作好一篇滕王閣序,準備在宴會中提出,充作其即席之作。

於是,閻伯嶼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下筆就寫了。州牧心中十分不悦,即退席進入室內,並命小吏等王勃寫一句,馬上報一句,開頭幾句,州牧還批評他了無新意。誰知道王勃才氣非凡,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州牧也忍不住拍案叫絕!而王勃從此一夕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