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歲月輝煌>老習俗>

歲時禮俗 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老習俗 閲讀(2.52W)

歲時禮俗 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如同其來由和傳説一樣,有着悠久的歷史。大約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以竹筒盛裝糯米飯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後來又擔心被魚吃掉,便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端午節吃粽子原本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有吃粽子的習俗。

(二)賽龍舟

據記載,賽龍舟始於西周時期。相傳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劃得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百姓試圖尋回屈原的屍體,但卻失敗,於是紛紛划船江中,以槳擊水,敲打鑼鼓,驅趕江中魚蝦,免得屈原的屍體給魚蝦食掉。賽龍舟便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

到了唐代以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千年以來常盛不衷。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演變成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固定舉行龍舟競賽,近年來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三)懸掛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説:「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帽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四)懸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榕枝、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艾草在我國古代一直是藥用植物,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葉片呈劍型,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用以插在門口可斬千邪。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

而榕枝在民間的意義是可使身體矯健,如詩句中説「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五)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很盛行。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加上《白蛇傳》的故事,白蛇精由於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六)佩帶香包

端午節小孩佩掛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點綴之效。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七)其他

其他習俗尚有台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説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