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歲月輝煌>老習俗>

鞦韆蕩來幸福 台灣排灣族婚禮

老習俗 閲讀(2.12W)

鞦韆蕩來幸福 台灣排灣族婚禮

南台灣的陽光一向温暖熱情,南台灣的人羣也一向笑容燦爛,特別是在婚禮這樣的喜慶場合,不分男女老少都身着美麗的服飾、盡情載歌載舞來祝福新人與婚家,再加上各種各樣目不暇給呈現排灣禮俗的儀式,歡樂的感染力往往令外地訪客雀躍不已。

老大承家

筆者曾經在屏東縣泰武鄉佳平村從事排灣社會階序的碩士論文研究。在排灣的日常生活氛圍中領略温暖與真摯的人情與樂天敬祖的文化傳統,其中排灣的婚禮最能呈現出整體排灣的社會文化與美感,是平常的日子裏最不平常的體驗了。因此下面將是有關排灣婚禮儀式的報導。

談到排灣的婚禮,還得先説一説排灣族的繼嗣制度。

對於平地人來説,父系的傳承可能是最熟悉的:祖父到父親再到孫子一脈相承,家族的姓、財產、權力一般都是由男子或清楚的説是長男繼承為主。相對於此的可能是以女子(長女)繼承為主的,由祖母到母親再到孫女的傳承。可是在這些之外,還有其他的繼承方式,像是不分男、女的以長嗣或是以幼嗣為主的繼承。

排灣除了北部的Raval羣為長子外,一般就是以長嗣繼承為主,也就是不分男女,均由老大,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來繼承家。一對夫婦生的老大必須留在出生的家屋(也就是原家)裏結婚生子;其他不是老大的弟妹們就是結婚離開這個家,不是與另一老大結婚而婚入其家,就是與另一也是弟妹的另一半建立一個新家。

老大因此就擔負了重責大任,排灣話稱老大為vusam,意思是收穫的小米中最好的一束,將要留做種子用,所以老大就象徵了家屋的種粟要延續家的存在。老大的出生不僅表示受到神祖的特別眷顧,繼承原家而在家族中具有權威,也有協助弟妹建立新家的義務。

説到繼承家,這在排灣社會裏可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學者就指出排灣的「家」是為一個社會文化的整體,除了包括了家屋、家人乃至於家產等要素外,也結合了排灣對於生命、習俗、名字與命運的想法。

在排灣社會裏,每個屋子都有名字,「家名」不僅用來稱呼家屋,也用來稱呼住在裏面的人,而一般説排灣是有貴族與平民不同身分階序的社會,這些階序意義表現在外的就包括人與家屋的裝飾物與文樣、名字的尊貴程度以及適用的禮俗、規範等等。

婚姻關係的建立,在排灣社會就不只是兩個家族在人方面的結合而已,特別是老大與老大的結婚,還包括家所承載的習俗、名字與命運的結合。

聽老一輩人説過去當兩個老大結婚時,即使是石板蓋成的屋子都有可能拆下一個屋子,重新組建出更大的家屋來。即使在目前的排灣社會,頭目家與一般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婚禮的舉行與取名字仍會顯出身分的不同而為大家所重視,下面將介紹山地儀式的排灣婚禮。


inurungan傳統婚禮的下聘隊伍(佳平村)。

婚禮的變遷

婚禮的舉行向來是全村子的大事,特別是頭目家的聯姻那又更是彼此親戚在人力上的動員、在家習俗上的角力與展現。由於傳統上男方必須給女方家聘禮,因此具有頭目身分的女方會盡量要求以自己家享有的習俗來辦理山地儀式的婚禮,這不僅在彰顯女方頭目家的出身,也讓婚禮的進行更加顯得熱鬧。

過去山地儀式的排灣婚禮往往可以延續十多日之後;後來到了日本時代1933年時,當局認為「舊有的排灣婚禮,不僅做糕、釀酒、殺豬,同時還全社舉行2日乃至3日夜的酒宴,導致家業的怠忽而容易引發衝突事件」,於是提倡「婚姻的舊慣改善」(簡稱「婚姻改善」),要求減縮婚禮期間、廢止酒宴歌舞、開始規定以金錢來取代聘物,並且設定一定額度等,要求以「神式結婚」來取代傳統的婚禮。

老一輩人還記得是有這麼一個「日圓15元為上限」的説法,既然是上限應該就是在規定頭目家要求的聘禮。當時的日圓15元相當於鐵鍋2個、禮刀1把、腕飾1 件、甕1個、裝飾用鈕釦1個以及衣物1件。其實過去聘物中還包括土地以及河段。「古老」的陶壺、琉璃珠通常為第一代頭目家獨有的聘物,第二以下的貴族可以有鐵耙,平民有的聘物中以鐵鍋最高。除了聘物上的改變外,過去新娘都是要背在背上的,現在則是坐上轎子,老人家也提到這是日本時代才有的改變。


介紹物品的儀式中大頭目戴上檳榔冠(佳平村)。

拜訪與議婚

婚禮舉行前,兩家必須完成婚事的商量。男家若屬意某家的女兒,可以帶着禮物去拜訪女家的長輩以示禮貌,稱為kivaLa,即去拜訪老人家一下。男家所帶的禮物包括最基本的檳榔、小米糕(’avay)、酒等飲料。

一旦雙方有意結親的話,男家就攜帶禮物到女家進行第二次的拜訪,這次則是要進一步討論聘物、聘金或是喜餅等事宜,介紹人也會在場,稱為malavar ta pucekel。這時具有頭目身分的家必須要到本村大頭目家正式去談,村民都可以過去旁觀。雙方除了聘物、聘金外,還必須決定婚禮形式以及種種女家要求的事項。

當外村的男家到了村子後,首先是通知人家「我們已經到了」的意思,而已在大頭目家的議婚,在開始談婚事前,還必須先給女家村子兩項禮:除喪禮及開門禮。給除喪禮對當地人來説「如果人家在哀傷,我們卻要來談喜事」因此這個禮就有安慰喪家的意義。一般非頭目家議婚時,地點會在女家。然而,不管是否具有頭目身分,相關家族的老大原家必須有代表參加。


男家帶來的物品(泰武村)。

傳統婚禮的形式與用物

當代排灣所謂的「傳統婚禮」,大致指的是頭目家的婚禮;更確切地説女傢俱有比男家更高的頭目身分時,男家要為女家辦理的傳統式婚禮。

傳統婚禮主要表現在男家向女家下聘過程時(vaikanga paukuz)需要的木材形制來命名。當地人強調可以舉行什麼婚禮,不是「大」或「小」的關係,而是「第幾代」的關係。

一般而言,由頭目家出來在第三代之內的家,女兒結婚時才可以舉行tiuma(鞦韆)傳統婚禮,也就是有盪鞦韆的儀式;鞦韆架的高大木頭上面還會有雕刻圖案。

第四代之後,舉行’inurungan傳統婚禮,也就是下聘隊伍必須要手持頂端有葉子的較細長的樹枝幹,上面也會有雕刻圖案。

至於第三種傳統婚禮vajangeret婚禮,則是需要用藤好好地捆綁起來的較短木頭,婚禮動員的程度也僅限於男家與女家在忙而已。習俗上,vajangeret傳統婚禮的木材只能抬到女家父方或母方的老大原家,跳舞也只能到老大原家。

除了木材外,婚禮的儀式用物還包括必須處理成各種婚禮形式要求的豬與豬肉、酒、小米糕、甘蔗、香蕉、檳榔、多彩琉璃珠、鐵耙,當然還包括裝飾華貴的轎子等。


頭目家的庭院立起的鞦韆(泰武村)。

傳統婚禮前的準備工作

傳統婚禮的準備主要為聘物以及婚禮儀式用物。一般而言,聘物多屬於排灣觀念中的財產範疇,因此不同的村子也比較有相同的物類與標準;但婚禮儀式用物,不同的村子也常有不同的習俗。

一旦物的處理稍有不合,男家在傳統婚禮中的「介紹物品」(後面會談到的pasemaLamaLav)過程就會受罰。於是如果不同的村子聯姻,女家又是頭目家時,外村的男家往往會交由女家代為辦理「山地習俗」,指的就是婚禮儀式用物,以免不合規定,在婚禮過程中若產生不愉快,將影響兩家的和氣。

由於傳統婚禮是男家為女家辦裏的,因此準備工作大多是由男家完成,男家通常要藉助親戚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的提供才能完成各項工作。除此之外,還包括婦女要在婚禮舉行前的兩天晚上,先赴大頭目家、次晚到女傢俱有頭目身分的老大原家唱歌

tiuma傳統婚禮要唱的歌稱為pungLay,其他的傳統婚禮則是唱pulea,這都是頭目的祖先們一代代傳下來的歌,不能忘也不能唱錯;而且不是頭目家的婚禮就不能唱,不是婚禮的平時也不能隨意唱。婚禮當天,各位在場婦女就必須在大頭目家的庭院前牽手唱着歌,等待男家的下聘隊伍前來。


婚禮主辦人主持的介紹物品儀式(泰武村)。

當代tiuma傳統婚禮

結婚當日通常一大早,女家帶着新娘到山上等待男家來找,即是所謂的「ki-iLa」。到了開始舉行婚禮時,男家要帶着聘物、婚禮儀式用物來到大頭目家的庭院,稱為「vaikanga paukuz」。

接着是以大頭目家、新娘家族的老大原家、男家為主要活動地點的儀式,依序為:在tiuma的下方進行介紹聘物、婚儀物品的「pasemaLamaLav」、宣示新娘身分的「penalang」儀式、新娘要跑到樹下,新郎再來迎接此為「kisaLav」儀式、對大頭目家系的分酒儀式(temulen ta vava);然後,新娘回到象徵頭目身分來源的老大原家,由男家前來迎接要去男家,稱為「paki-aLap」儀式,隨後男家將新娘迎回男家,進行最後的「papukizing」的儀式。各項儀式間是以跳舞(zemian)來銜接,當地人説:「每做完一個動作,就是跳舞」。

Ki-iLa

這一項習俗在過去並沒有規定要去山的哪一處,男家往往耗費時日去找。現在只是象徵性地由女家先到山上,等待男家前來,然後男家帶小米糕、酒上去。

「找到」新娘後,必須由新郎背一下新娘,大家歌舞一下,分享’avay、酒。男家要給找到新娘的女家親友一隻鐵鍋。最後,一行人返回村子,其中女方親友中具有頭目身分的女性親友,如新娘的阿姨或姑媽,必須有人背之,由男方或女方的人背都可以;但是男方要出布料給背的人,這項禮稱為siala,也就是背巾之意。

在進村子處,男家開始抬轎子,抬着大頭目家的女性代表與新娘、伴娘等人一起回到大頭目家的庭院跳舞。

Vaikanga paukuz

找到新娘將要進行婚禮儀式的舉行。婚禮當日,男家要準備好聘物、婚禮儀式用物等,抬物與頭目代表、新娘到大頭目家。如果男家非本村人,為了有個休息整理帶來物品的地方,男家可以先到在本村的親戚家;如果男家在本村沒有親戚的話,女家可以為其找自己的親戚幫忙。在婚禮舉行之前,嫻熟習俗的婚禮主辦人(kaLaingan)首先要組織好男家的下聘隊伍,安排各項物品的次序。

婚禮主辦人照理來説要帶着小米居於隊伍的前導,擔任隊伍行進前以及來到大頭目家庭院前的率眾呼喊。接着是:有雕刻的’inurungan(有雕刻的,其中一支上面掛有垂炮者);抬頭目、新娘、伴娘等的轎子以及上面放着檳榔、羽毛、檳榔做成的頭冠的酒。上述三者都是象徵頭目的標誌,必須放在頭目的前方或後面。再來就是婚禮儀式用物:全豬、分開的豬;酒、飲料;小米糕;甘蔗、香蕉;各式木材。

PasemaLamaLav

這項過程是由男家的下聘隊伍來到大頭目家庭院後的主要行事。女家與男家村莊的大頭目及原家的頭目家代表們坐成一列,評鑒鞦韆的下方由婚禮主辦人主持介紹男家帶來的聘物及婚儀物品。

婚禮主辦人一般是由聘物、婚儀物品的次序介紹起,他會高舉物品,大聲説出物品的名字。這時婚禮主辦人還必須依照各種物品的規定檢查各物品,如果有瑕疵的話,男家當場要受罰,幾百元不等。婚禮主辦人要將男家準備的檳榔冠,一一唱名,介紹是「哪一家的習俗」交給在場的大頭目、女方頭目家代表、新娘等以及一位「一般人」的代表,通常是帶領婦女唱pungLay的班長。最後,在場的女方大頭目要表示意見看是否滿意。過程一切順利的話,就是跳舞。

Penalang

Penalang的儀式在公開敍述新娘頭目的出身,也是由婚禮主辦人主持。婚禮主辦人站到新娘的面前,先大聲高喊,然後高舉男家提供的珠串,大聲説新娘是哪個頭目家出來的女兒後再戴在新娘身上。

當地人説penalang在表彰新娘是頭目家的女兒,同時,也在表示新娘的好名聲。經過penalang的新娘,男家還要給女家一項禮表示謝意。此外,婚禮主辦人也會收到來自男家的謝禮,從前是小米一大把再加上刀,現在可以是小米及紅包。

KisaLav

Penalang後,新娘要蕩一下鞦韆。盪鞦韆時,必須蕩向太陽昇起的方向,即東方。蕩一下後就由人帶着跑去一大樹下,從前還可以去部落的司令台(kajuvujuvon)上的大榕樹。

新娘一路跑的時候,還一直故意將頭飾、飾品等丟到地上,男家就趕快地跑上前去撿起來。在新娘位於大樹的高處,男家要提供鐵耙請新娘下來,新娘只會象徵性地用腳碰一下鐵耙。然後,男家再抬着新娘,以及頭目、伴娘等的轎子回去跳舞。

Temulen ta vava

最後回到大頭目家跳舞時就會舉行分酒儀式。分酒儀式是唱名給酒,給有名字的頭目家喝酒。只有在大頭目家的婚禮時,才能唱名到排灣族的五大頭目家(包括三地鄉的tarimaLau家、瑪家鄉的vavurungan家、泰武鄉的jingurul家、來義鄉的turivugan家、以及台東的gihring 家),但是酒是任何人皆可以出來代理喝的,稱為kidauvarit,不管誰出來喝這杯酒,只是一定要唸到該家的名字。據説以前分酒的儀式是以整個陶壺來分,後來才改以連杯共飲。

Paki-aLap

男家要迎接新娘赴男家時,新娘必須回到象徵自己身分來源的老大原家去等待新郎前來。不具頭目身分的女家,則在自己家等候。男家代表與新郎到了之後,眾人在此歌舞,男家不僅要帶酒來,還要給此家sinipapigacal這項禮。「papigacal」有「請起來」的意思,如果不給的話,女方就不出發,車子不發動。

Papukizing

過去傳統婚禮的過程中,paki-aLap之後,男家必須緊接着再抬着轎子(同樣是頭目、新娘、伴娘等),一行人前往男家進行papukizing的儀式。到了男家後,仍有跳舞、喝酒。在這裏,男家必須給頭目、新娘父母的老大原家、新娘父母的老二、老三等親戚、新娘、伴娘及女方介紹人稱為「kizing」,也就是湯匙的禮。這項儀式與禮是不管頭目家與否,結婚時男家都要給女家的。

「paki-aLap」儀式與「papukizing」儀式,兩項儀式都是在婚禮後,男家迎接女家到男家這個過程在男女雙方兩個家屋(原家或自己家)的行事。如果男家是外村時,「paki-aLap」儀式與「papukizing」儀式會在女家赴男家村子結婚或宴客的當日才舉行。papukizing字面之意是「給湯匙」,kizing即為湯匙之意,以前都是用湯匙就着鍋子用餐,因此papukizing有給您們湯匙,以後就可以在這裏用餐了,有「從此我們就是一家人了」的意義。

台灣多元文化之美

看了上面的報導,讀者可以感受到排灣禮俗的特點,動態儀式的進行都在完成一項項寓意深長「有名字」的禮儀,串起婚家、婚家各自親友、甚至是聯姻的兩個村子。或許有興趣的讀者,當您前往排灣村落,巧遇當地正在婚禮舉行時,可以稍事駐足,欣賞以全村為劇場空間下熱鬧的登場與開展的排灣婚禮,這也是感受台灣多元文化不可錯過的美麗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