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歲月輝煌>老習俗>

過年話春貼

老習俗 閲讀(1.45W)

過年話春貼

中國人在黃曆的12月24 日「送神」後,開始全家大掃除,當家裏煥然一新後,在12月底「除夕」時,要在牆或門貼上「春聯」、「年畫」、「門神」、「春條」或「斗方」,以舉行敬神祭祖的「辭歲」儀式。而傳統的「春聯」、「春條」或「斗方」是國人在過年時,把賀年的吉祥話用毛筆寫在紅紙上,貼在牆或門上,以增加過年氣氛的裝飾物。


圖1 春聯是種結合文學與書法的民間藝術

「春聯」、「年畫」、「門神」、「春條」或「斗方」統稱為「春貼」。若用單條書寫的吉祥話語(恭喜發財)者稱為「春條」。若用正方形紙書寫的字(福、春)者稱為「斗方」。若貼於大門兩扉的春貼稱為「門心」,等於古代「桃符」的「神荼」與「鬱壘」。若寫成對聯者稱為「春聯」(俗稱「對子」),上聯(又叫右聯)貼在門右,下聯(又叫左聯)貼在門左。春聯的種類依位置分為楹聯、門聯、中堂聯等,每幅春聯都有「橫批」貼在門楣。有些地區也將各種春貼稱為「春聯」。以上均屬於傳統的春貼類型,現代的春貼出現其他的形式,如機器印製紅底燙金字的春貼,也有立體圖案或卡通造型的春貼,材質也不侷限紙張而採用塑膠或絨布的。而春貼的起源有三:「宜春帖」、「桃符」及「延祥詩」。

「宜春帖」是人們在「立春日」用來招祥納福的物品。南朝梁宗懍所着的《荊楚歲時記》談到「立春」的習俗:湘、鄂的人們在頭上戴着以彩色綢布剪成的燕子,還要寫「宜春」二個字貼在家中門柱、門楣。後來有人將「宜春」二字改寫其他的吉祥話語,就演變成「春貼」。

「桃符」是周代的人們在過年時,用桃木板(長六寸,寬三寸)畫上「神荼、鬱櫑」二神後,懸掛在大門兩扉以驅避鬼怪的物品。因為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樹,樹下有主管萬鬼的神荼和鬱櫑,每遇作祟的鬼就會把它捆起來餵老虎,因此人們相信神荼和鬱櫑是管控萬鬼的神明,在桃木板畫上他們可達到驅邪避鬼的效用,故《後漢書、禮儀志》説:「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的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這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見《宋史、蜀世家》。宋代時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春貼是寫在白紙上,到了明代改用紅紙,也將「桃符」改稱為「春聯」。

「延祥詩」又稱「帖子詞」,是立春時朝廷要翰林文士進獻的帖子詞,以描寫景物、歌頌昇平或寓意規諫為內容,文字工麗,多為五言或七言絕句,並張貼於宮門及宮苑各殿堂樓閣上,一些成對的聯句就變成春聯。

明代《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故春聯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而普及的,相傳某年的除夕夜晚朱元璋微服出巡金陵(今南京),發現有户人家沒貼春聯,一問户主是閹豬的又目不識丁,且無人代寫春聯,於是他就依據户主的職業,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趣聞。

後來的春貼就是民間桃符、宜春帖與宮廷帖子詞互相影響的產物,併成為一種風俗,更發展成為民間的藝術,結合了文學與書法,人們會在大門貼上春聯,並可看出主人的職業是書香門第(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或是經商(五路財神年年到,八方銀兩日日來)、或是務農(六畜興旺,五穀登豐)。

除了春聯外尚有斗方或春條,貼在家裏各角落,例如在大門貼上「福」、「春」、「大家恭喜」、「招財進寶」、「恭喜發財」,在米缸貼上「滿」或「五穀登豐」,在廚房貼上「山珍海味」,在畜舍貼上「六畜興旺」。春貼若貼在不適當的位置,可會鬧出笑話的,例如清朝《鄉言解頤》就記載了一個不識字的人把「肥豬滿圈」的春貼,貼在卧室內,就引來鬨堂的大笑。


圖2「福」倒貼表示「福到」了

人們將斗方「福」字特意貼「倒」(音同「到」)的方式,以表示福「到」了。因為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宰相胡惟庸謀反失敗後,就行中央集權制以鞏固皇位,有次為防止民眾造反,特命令錦衣衞用「福」字作為殺人的記號,他的皇后馬氏知道後,就下令滿城民眾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大門貼上「福」字,其中有户不識字的人家卻把福字貼倒了。隔日朱元璋發現家家户户都貼了「福」字,也知道那家人把福字貼倒了,以為是錦衣衞的辨識妙計,就親自帶領親信部隊捉拿那户人家,將要滿門抄斬之際。馬皇后見事情不妙,就急中生智對朱元璋説,那户人家知道他是皇帝將要來訪,會帶來福氣的,所以故意把福字貼倒了,表示「福到」的意思,皇帝一聽有道理,龍心大悦,就敕免那户人家的生命。從此人們為求吉祥平安及紀念馬皇后而特將福字貼倒,這就是福字倒貼的來由。

在宋朝出現「合字斗方」,例如「進寶財招」橫向組合中,「財」字是搭借「寶」字的「貝」部分以及「招」字的「手」部分,巧妙合成隱藏,表面看只有三個字「進寶招」,實意上是四個字的「進寶財招」,取意財寶廣進。另外,「黃金萬兩」或「日進斗金」也是常見的「合字斗方」。


圖3 「進寶財招」的「合字斗方」取意財寶廣進

春貼還有些特別的習俗規定,例如未服滿三年的喪家,死者為男性用青色,死者為女性用黃色,內容也改成哀悼之詞。陝西的人們在春貼上會寫吉祥的語句,不識字的鄉民則畫「十」字。山西、陝西的人們有倒貼「有」字斗方的習俗。近年來橫批也出現了從左至右的寫法,是受西方文化由左至右書寫方式的影響。而傳統式手寫的春貼仍受喜愛,因為人們相信,拿到有福氣者所寫的春貼會帶來福氣的。


圖4 年年有「魚」的年畫年年有「餘」

到了近代在大陸地區流行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可説是圖文並茂,也流行到其他華人居住的地方。新興卡通圖案或立體造型的春貼很受年輕人的喜愛,因除夕吊掛它不僅可增添年味,平時也可當擺飾來增加生活樂趣。近年來出現新式的建築物(公寓),所以貼長條的春聯的習俗漸漸式微,惟貼小型紅紙(斗方)尚還流傳。


圖5 年輕人喜愛立體造型的春聯增添年味又可裝飾用

有些公司行號、地方政府或民意代表將名字及商標印在春貼,免費送給客户或民眾,可提高知名度或收廣告宣傳的效果,這種免費的廣告春貼也很受人喜愛。基督教的教會或教徒會入鄉隨俗的寫印有關福音的春貼,如「主賜平安」、「天賜十條誡,門迎八福春」等,送給教友作為賀年的祝福,或送給非教徒作為傳教的用途。所以春貼不僅是過年的傳統裝飾物,它尚有廣告宣傳及傳教等的功能。

朝鮮半島的人們也有貼春貼的習俗,稱為「立春榜」,仍用漢字書寫。人們有在「立春」貼對聯的習俗,如「天上三陽近,人間五福來」,貼在楹柱、門柱上,常會直貼或對稱斜貼呈尖角形。也有單句的立春貼,如「開門萬福」。還有單字的斗方,如「龍」、「虎」等。中國自明代改用紅紙寫春貼,而原始的春貼是寫在白紙上,這種風俗傳到朝鮮半島並被保留下來,至今他們仍用白紙及漢字寫春貼的。越南人和新加坡人也有在春節時貼春貼的習俗,傳統的春貼也是用墨把漢字寫在紅紙上,形式與中國的春貼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