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歲月輝煌>老行當>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老行當 閲讀(1.69W)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隨着“剃頭嘍—————”的聲音悠悠傳出,村頭、巷尾的大人小孩便循聲而出。

剃頭匠的擔子——一頭熱,一頭冷。一頭是木櫃子,抽屜裏放滿了剪刀、梳子、剃刀等理髮工具,冷的;另一頭便是洗臉架子,欄上掛條毛巾,上面一個小洗臉盤,下面放着一個木炭小爐子,一生火,熱乎乎的。剃頭匠將剃頭擔子往街頭一放,從木櫃子裏掏出個摺疊椅往地上一擺,一個臨時剃頭場所就這樣誕生了。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第2張

以前,除了大小的理髮店外,還有更多遊街穿巷的剃頭擔子,一邊是個銅臉盆架,下面有木炭火。另一邊是個凳子,凳子的側面有三個抽屜,第一層放錢,第二層放工具,第三層放木炭,在人多的集市都可以看見他們走街穿巷的身影。

舊時三教九流中,剃頭被列為下九流,這實在有失偏頗。剃頭匠的手藝大多數是祖傳的,不但推、刮、剪、洗的手藝精湛,且對修眉、掏耳、修腳等更有一手。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第3張

清朝一統江山後,明代人的束髮戴冠被要求改為剃頭、梳辮子,剃頭擔由此而生。清代的剃頭匠有三種技能,剃頭、梳辮、捶背,“剃”排在首位,而剃的重點在刀刮這一工序上,工具以剃頭刀為主。後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掛在國人腦後的那根長長的辮子被剪掉了,剃頭業又發生了極大變化。在城鎮,剃頭擔紛紛轉變成剃頭鋪,鋪子裏有專用的靠背椅子,對面的牆壁上掛起一面方形大鏡子。夏天,剃頭鋪的天花板上還掛了幾排木框架,中間夾着一排類似今天電扇的扇葉,有的用木片,有的用又粗又厚的土布製成,然後拴上麻繩,由小徒弟來回拉動繩子達到扇風納涼的效果,人們叫它“土風扇”。據説這種“土風扇”最早出現在徽商家中,上面還寫着“清風徐來”四字,後來慢慢傳出,變成了剃頭鋪子的專利。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第4張

剃頭匠仍挑着擔子串街走巷,一頭是燒熱水的爐子和小鍋,另一頭安置銅盆、毛巾、用來磨刀的長方形帆布、肥皂、鹼塊和刀剪梳子、凳子之類,所以有句俗語叫“剃頭擔子一頭熱”。剃頭匠在走街串巷時還會使用一種名叫“喚頭”的專用器具,由兩片鐵叉組成,上尖下合,約一尺二寸長,另有一根五寸長的大釘子,從兩片鐵叉的縫隙中間向上挑,發出“嗡嗡”的響聲,傳得極遠。這大概是大江南北剃頭擔獨有的叫賣聲。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第5張

剃頭師傅幾十年的修煉,手勁很大,但刮鬚修面其刀功之細膩,猶如蘇繡之女工,給人以舒舒服服的享受。剃頭匠大有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的氣概!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剃頭擔絕少有了,剃頭匠走鄉串村,用包袱把剃頭工具包好,往腋下一夾。走到村裏去為人剃頭,往往定好一户人家提供洗頭用的熱水以及盆子,而這户人家的剃頭費用就可以減免。

剃頭,修面,掏耳朵—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剃頭擔 第6張

“人在被剃頭的時候,暫時失卻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豐子愷先生曾在隨筆《野外理髮處》中這樣描寫剃頭。他還留下了《野外理髮處》和《挖耳朵》兩幅漫畫,雖然只有寥寥數筆,卻充分表現了剃頭匠的內在精神。

給老年人剃頭要刮鬍子、挖耳朵,給小孩剃滿月頭還要講一套一套的‘好話’(即討彩頭)。可惜現在的新潮理髮師這些都不會,這種民間手藝正在民間慢慢消逝,以後可能只有在老人們的記憶中才能回味這些難忘的生活片斷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