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歲月輝煌>老行當>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老行當 閲讀(1.75W)
提起二人轉,你一定不會陌生。就算沒看過現場表演,但你肯定能説出兩個人名——趙本山和小瀋陽。再深粉兒一點,可能還知道象牙山天團——本傑明·劉能、尼古拉斯·趙四、比利·大腦袋和莫吉·謝廣坤。

有人覺得二人轉又土鼈又低俗,咋咋呼呼,污力無限,連下里巴人都算不上。可你知道嗎?人家的祖宗輩兒可是聽起來又神祕又威風的薩滿

接下來你將看到:

二人轉罕見的以女為上

二人轉裏為什麼女尊男卑?

黃段子多也是祖傳的

跳大神跟二人轉也有聯繫

身為東北人但從不看二人轉的值班編輯 / 雪竹

二人轉罕見的以女為上


跳舞的趙四是二人轉演員,唱曲兒的劉能是二人轉演員,演小品的小瀋陽也是。那二人轉究竟是唱、是演還是跳?

事實上,都是。二人轉是流傳於東北各地的具有説唱風格的民間小戲。一開始叫“蹦蹦戲”,演員都是農民。農忙時沒人唱,只有閒下來了,兩個人即興唱一段。別人喜歡聽什麼,就唱什麼;大家喜歡看什麼,就演什麼。

這使得二人轉雜糅了許多其他藝術元素,比如“東北大鼓”、“皮影”、“相聲”、“梆子”等等。而且要抄就大大方方地抄,二人轉行規裏有“擼葉子”一詞,指的就是學習別的藝術形式,甚至學習同行藝人的經典技藝。

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不斷“擼葉子”,二人轉發展出

唱、説、扮、舞、絕五功。

“唱”、“説”、“舞”,大家都懂。“絕”指的是絕活,甩個手帕啦,劈個叉啦之類的。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咱們重點説説“扮”。“扮”指表演。二人轉男女演員被稱為“一副架”,男角是“下裝”、“丑角”,女角是“上裝”、“包頭”。兩個人經常在一場表演中扮演好多個角色,所謂“千軍萬馬就是咱倆”。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在二人轉裏,為“上”的是女性。

這非常罕見。要知道,二人轉有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清朝就有了。在傳統男權社會裏(當然,在現代社會也是),稱女角為“上裝”,罕見程度不亞於出了一個女皇帝。

為啥二人轉如此特立獨行?

二人轉裏為什麼女尊男卑?


歷史書給了我們答案:原來二人轉與薩滿文化有着扯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聽起來神神叨叨又有那麼點神祕莫測的薩滿,指的是在氏族中行巫師之職的人,是天神在凡間的代理人與化身。

在遠的讓人沒了概念的以前,薩滿誕生於北方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所以,一開始,薩滿都是女性,男性根本沒資格扮。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2張

阿布卡赫赫

相傳,薩滿是天母阿布卡赫赫轉化到人間的化身。阿布卡赫赫命令母鷹從太陽那裏把光明帶給人間,使冰封寒冷死亡的大地具有了光、熱和生命。母鷹為救受難的人民而犧牲了自己,其鷹魂變成了薩滿。

薩滿除了平時做好巫師的本分工作外,還會在祭祀中跳舞。舞蹈由一女一男完成。女薩滿處於主導地位,男性角色是她的配偶。在舞蹈中,男性圍着女性轉。

在二人轉中,也是男性圍着女性轉。男性角色扮醜,上躥下跳,都是為了突出

女角的美。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3張

隨着時間的推移,父系氏族社會出現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男薩滿(男酋長擔任)。不過,在祭祀中,男性要充當天母的使者,必須裝扮成女人的樣子。光穿得像女性還不夠,男薩滿臉都要塗黑,並在神帽的帽檐周圍縫上很多皮條遮着臉。不能漏了陷,讓神靈看到鬍子拉碴的男性面孔。

這就是東北二人轉早期“男扮女裝”、面塗黑色的歷史由來。到了現代,雖然臉早就不塗黑了,男扮女裝還一直是二人轉的傳統。二人轉,以女為上,是尊了祖制。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4張

黃段子多也是祖傳的


祖制,還有另一條。

神話讀多了,你就會發現,原始神話大多有生殖崇拜的意味。據考證,天母阿布卡赫赫的“赫赫”是滿語“女人”的意思。而“赫赫”這個詞又是從滿語“佛佛”(FeFe)女陰的音義轉引而來,寓意女人有生育奇能。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5張

薩滿剪紙

在氏族社會的人看來,宇宙和萬物都是女神和她的配偶進行神聖交媾時創造出來的。因此,想要氏族一直興旺發達紅紅火火,就得在祭祀中模仿女神與配偶的行為,讓人和萬物不斷被重新創造。

在祭祀中,隨着身體瘋狂的舞動,神明的靈魂附於薩滿之身,薩滿和男助手的舞蹈模仿的是女天神和她配偶的

交媾。

據記載,薩滿常常夢見自己和男助手——學名,庇護精靈,又叫愛米——成了夫妻。在夢裏,薩滿如果拒絕履行夫婦間的義務,愛米就強迫她這樣做,否則就要殺死薩滿。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6張

《陰山巖畫》中的薩滿跳神

舞蹈中的性暗示一直流傳到二人轉。愛情,更準確的説“女愛男”,一直是二人轉的主要表現內容之一。表達愛情,尺度一個過當,就成了黃段子。

東北人都知道,二人轉少不了黃段子。在台上,一言不合就脱衣服。在中國音樂研究會編輯的《東北民歌選》中,生活類題材一共有107首,涉及色情的就有46首。

這些年,為了能登上台面,二人轉已經收斂許多了。不過,在小舞台上的二人轉,還是“原汁原味”。“十八摸”、“摘黃瓜”、“揉旗杆”,這些都是二人轉的名曲。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7張

劉老根大舞台的雕塑

在東北民間,有“看二人轉不浪,不如回家睡涼炕”的説法;還有“姑娘要學壞,全靠蹦子帶”的俗語。(前面提了,二人轉最早叫“蹦蹦戲”)。因為太過低俗,二人轉在國共內戰時期還被禁過一陣子。

跳大神跟二人轉也有聯繫


從早年二人轉的扮相和用器上,也能看出薩滿的“遺蹟”。

早年的二人轉中,被稱為上裝的女性角色,頭上得包一塊青布,上面帶着五朵大紅花和用玻璃珠子串成的齊眉簾子。五朵大紅花的造型和薩滿神帽十分類似,腦門前的簾子從薩滿遮臉用的皮條演變而來。這也是上裝被稱為“包頭”的原因。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8張

老照片裏的二人轉演員,注意看女性的頭飾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9張

老照片裏的薩滿,還是注意頭飾~

二人轉的唱腔也很有特點,一般喜歡在每句的結尾加上“哼噯喲、噯噯喲”。

例如二人轉《許仙借傘》是這麼唱的:

(上句)公子高山把書念,噯咳喲,噯嗨喲。

(下句)公子唸書正三年哪!噯咳喲、噯咳、噯咳、噯噯喲、噯咳喲!”

這種習慣源自薩滿教的音樂。下面這段詞來自薩滿音樂《請神歌》:

“打打鼓哇,撞金鐘呀,哎呃呀!

香主爺爺上了香主身上,回家赴宴席呀,哎呃呀!

一步兩步往前走呀,哎呃呀!

慢慢走哇,慢慢行呀,哎呃呀!

穩穩當當接香主爺爺回家赴宴席呀,哎呃呀!”

早期二人轉手裏拿的不是手絹和扇子,而是竹板和一尺三寸的木棒(一頭釘塊紅布條)。薩滿祭祀舞蹈同樣會使用這兩件道具。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10張

左邊是二人轉使用的拍板,右邊是薩滿歌舞用的拍板

薩滿到了現代社會,就成了東北人口中看病消災的“跳大神”。跳大神也是二人搭檔,大神是女性,一抽一抽地被神上身;二神是男性,一邊敲鼓一邊唱請神的曲兒。

跳大神和二人轉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是在薩滿祭祀中,還是跳大神的時候,都會用到一種特殊的鼓——太平鼓。跳大神時用的太平鼓,和二人轉演員演出時用的鼓是“親戚”;請神曲兒和二人轉的一個特殊曲調——神調,一模一樣。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11張

唱神調時二人轉演員手裏的鼓

以女為上 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東北二人轉 第12張

跳大神時左邊二神手裏的鼓,可以和前面薩滿的鼓對照着看

更有意思的是,十個跳大神的二神,有八個是唱二人轉兼職的。沒辦法,這年代誰都不容易,搞幾樣兼職才能養活一家好幾口。

所以啊,別瞧不起二人轉,人家的祖宗輩兒可是大名鼎鼎的薩滿,是不折不扣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於苑冬:《東北“二人轉”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趙鳳山:《論二人轉起源於薩滿歌舞》,《滿族研究》;

顧湘:《東北二人轉發展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王悦:《東北二人轉與薩滿文化》,《戲劇文學》;

楊樸、楊暘:《二人轉與薩滿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徐薇:《自我、角色與鄉土社會——對民間二人轉藝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個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