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設計創意>設計教程>

經典設計理論書籍《原研哉的設計》

設計教程 閲讀(3.29K)

經典設計理論書籍《原研哉的設計》

原研哉,這個名字無須多説,做設計的人不能不知道他。《原研哉的設計》這本由台灣雄師美術出版的作品集,收錄了這位當代日本設計大師諸多經典作品,當然也包含了這些作品發想時的思考文字,細讀起來仍頗有感觸,這與內地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之文字不同,卻都能啟發設計者的思考。抄錄幾篇供大家細品,尤其大家都愛看圖看作品,但文字所啟發的內涵與精神,卻不容忽視。。。

【序言】

我認為將我們已然熟知、習以為常的事物,以一種“初視之眼”去重新感受的能力,也就是以一種率直的心態去重新捕捉事物的本質,乃是設計的第一步。

現今世界的問題在於-文化逐漸地“均質化”,倫敦也好,巴賽隆納也罷,台北抑或是東京,各大城市均面臨着均質化的危機。若是世界的無論哪個地方都變成相同的形象,那將是多麼無趣的一件事啊。

我認為文化的關鍵本質乃是“本土Locality”,雖説全球化這個字眼近年來席捲着全世界,但我認為所謂的全球化僅僅是經濟上的用語,而其着眼點是金錢遊戲,促使財富集中的慾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並以全球為規模快速轉動,而物事之生產與流通的結構也因此開始產生了極大的變革,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全球。

不過,我認為所謂的全球化的文化其實並不存在,文化應該是要與地域共存,也必須與悠遠的歷史與傳統共存;換言之,踩在自己所生所長的土地之上,該如何促其所能地開花結果?乃是文化的本質。只有在不破壞其獨特性,並有能力將它搬上世界舞台之時,此文化才能首度在世界中展現價值,並散發耀眼的光芒。

除此之外我還必須強調,所謂“文化的獨特性”,也並不是僅僅依靠繼承此國家或地域之傳統固有符號(icon)便能夠保存下來;我甚至認為,我們必須排除已然被“符號化”的淺層文化,反以今日的美學意識去更新與取代也是十分重要的。

創造的本質並非是過去的再現,而是來自於某種“盼望催生文化更新之衝動”。文化之獨特性的自覺,以及不間斷的更新欲求之間,其實並沒有矛盾;甚至可以這樣説,唯有對自身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所具有的不可取代性之自覺,以及促其更新之深切意念,方能避免這個世界免於均質化的危機,我想,亞洲設計界的有識之士,或許也和我一樣,已然警覺了上述此點。

【世界的理性,設計的理性】

雖然説擁有強大沖擊力,彷彿能撥開人的眼瞼讓人眼睛一亮的強勢設計很多,但我想做的卻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然滲透進去,晃眼之間已有某種力量被解放開來,雖靜默卻又強而有力的傳達溝通。假設現今社會對這樣的設計有着歡迎的氣氛,那就表徵社會大眾對設計這回事的想法有了更進一步的成熟吧。

設計原本便是屬於理想主義範疇的東西,若是經濟從旁接近而來的話,它就變得十分脆弱。當經濟面的考量成為主導時,設計應有的理念頓時成為弱勢,設計原有的意義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話雖如此,但在20世紀後半那極端消費主義的潮流之中,不管是企業的利益還是個人的自由都被過度追求,這個世界因而有了只有這些是不足以永續經營的體認。現今的世界正從過往的經驗法則中學習變得更加聰明的同時,“設計”應有的價值也就重新且持續地被加強。

也就是説“設計”該有的姿態乃是-以十分的理性去思考如何整合自身周遭的環境。而在其中可將科學、思想、造型還有傳統職人的技術或是藝術的歡愉等一併加入。在這樣的均衡之中,自己與社會環境之間該要怎樣去協調呢?我想,“設計所擁有的理性主義”現今正與“促使世界進化之理性主義的動因”開始齊頭並進着。

與此同時,消費者也正學習着如何更加聰明。當然,想當個有錢人什麼都想購買的消費慾望是永遠存在的,但是,擁有“想要理性且聰明地活着”慾望的人們相信也已經不再是少數。比方説,為了健康的緣故想吃高品質的豆腐,想在好的榻榻米上歇息一番等等,這些學習着更加聰明的消費者與一昧追求GUCCI或PRADA等名牌的消費者有所不同。他們開始期望自己能成為擁有理性、客觀視點的消費者,而非衝動型購買的消費者。在如此的背景潮流之下,人們開始學習欣賞“設計”原有的基礎價值,而非僅關注某些標新立異的設計。

【設計家修行時代】

當我還是武藏野美術大學的研究生時,曾在設計家高田修地老師的事務所打工,這算是我以“設計者”的身份所做的第一份工作。那邊是繪製百科全書之插圖,或製作圖表、地圖的公司,雖然工作本身大多挺無趣,但卻也是個思考能量充沛、交談機會繁多的工作場所。高田修地老師好像原本是在姿生堂,與石岡英子女士一同工作。有一回,石岡女士要在日本重新開展她的設計工作,因而要找尋幫手。我從高田老師那邊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脱口而出:“難道我不行嗎?”,現在回想起來雖然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但卻也是我最即時的反應。結果,高田老師竟然爽快地回答:“可以試試噢!”,最後,我是進去了,但一年不到便退出,這算是我遭遇到的挫折之一。

正要從研究所畢業的時候,我思考着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就在此時,我從高中時代便結識的友人-作家原田宗典提供了我一個情報,即日本設計中心正在證人的消息。那時原田已經是一位文案作家,對廣告界也知之甚詳,而我則是個對廣告全然沒有興趣,只曉得描繪地圖的人。可是原田説,日本設計中心並步是一個只做廣告的公司,包裝或其他設計也都有做,或許很適合你啊。就這樣,我拿着大學時代的恩師向井周太郎所寫的推薦信,參加了入社的考試,結果我被錄取了,雖然最初拿的是三個月的短期契約。

就是因這樣的緣由,入社當時的我對於何謂廣告界還是一片茫然,於是原田對我説,業界有所謂的“朝日廣告賞”或是“每日廣告賞”,一旦拿到了這些獎,或許就會稍微受到業界的注目,於是他便邀我合作提出作品參賽。所以,雖然我並不喜歡廣告這回事,但還是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情參加了。原田寫文案,我來設計,我們嘗試着創造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廣告作品,結果,居然還獲得了不少獎項。也因如此,當時在我心中便有一股“或許我真能成為設計師”的自我意識逐漸萌芽,想做的意欲也就油然而生。“再加把勁的話或許能夠更上一層樓吧!”當時的我如此地默想。我們就這樣持續了約三年時間,原田的能力也逐漸超越文案寫手的範圍,他得到文學賞的肯定而成了作家,極端忙碌的緣故而停止了文案寫作的工作。對我來説要和原田以外的文案寫手合作是件十分困難的事,因此我就決定暫時與廣告保持距離。

【關於承繼無印良品】

從2002年開始我承接了無印良品的工作,在此之前我原本就是無印良品的愛用者,因此,“或許有一天會負責無印良品的設計噢!”的預感是從前就有的。不過,我卻沒想到會從田中一光先生手中直接承繼無印良品,實際的邀請來到之時,我着實煩惱了一陣。因為促使無印良品成功的企劃案已然成為傳奇,而我卻與其毫無關係,所以我並不認為自己有資格來承繼它;並且,因為我知道當時的無印良品正遭逢一堵難以突破的高牆,若我是懷抱着承續原有理念的心態來接受這份工作的話,我確認自己將會苦不堪言。不過,當我想到與無印良品相關的各種人才與事物並不侷限在日本國內,而是向全世界敞開着,頓時感到豁然開朗,無數的可能性泉湧而出,於是,認真考量一整天后,隔天便答應了對方的邀請。

到那個時候為止的我只不過是一個無印良品的愛好者,站在那樣的地位上所見的無印良品,與實際去陳述自己的意見,並引導其廣告與行銷之方向,自然是全然不同的兩碼事。在無印良品的體系之中有所謂的“顧問委員會”制度,除了我自己之外,尚有草創時期開始便與無印良品密不可分的小池一子女士,以及室內設計師衫木貴志先生,另外還有一位就是,當我在加入委員會之時覺得缺他不可而邀他加入的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先生。雖説在實務方面,衫本先生負責的是店鋪的規劃,深澤先生負責的是產品設計,而我負責的是整體企業形象的塑造與傳達,但作為顧問,所應當擔負起的使命並非是如上述的實務分擔而已。

理所當然地,商品暢銷或不暢銷並非是我們以為的使命,為了要塑造“無印良品”式的價值,設計者之間的價值觀非緊緊相依不可。所謂無印良品的概念,乃是由引領日本物流產業的企業家堤清二先生,其所提出的發想“藉着降低物流及包裝成本,以提供消費者雖低價卻有品質的商品”,再加上設計家田中一光的生活美學意識所交織而成的。在無印良品的概念之中,優秀的設計性與物流的管理是相互平行且同等重要。直到如今,此概念依舊是無印良品的中心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説顧問委員會到今日,仍然是有效地在作用着吧。

無印良品現今正面對着一個嶄新的局面,商品數超過了5000種,分店也超過了250間,在這樣的局面之下,我發現若不將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所具有的知識及美學意識,重新注入無印良品的話,隨着企業的擴增所帶來的標準化將使無印良品逐漸失去特色而趨於平凡。

【創造嶄新的無印良品】

藉着商品的極簡化,促使“美意識”與“低價格”同時產生,乃是無印良品最初的偉大發想,這就像是個在“降低成本”的過程中所發現到的藝術性點子。

無印良品的5000種商品,在其間必須要自然形成一種“生活感”。因此我們必須審慎地思考,在當今的市場中那些想要聰明消費且理性過生活之人們的需求,我們該怎樣去滿足?如此一來,我們不可能為求方便而忽略設計的重要;正因為要追求“簡”,所以我們更需要高超的設計思維。因為要比便宜的話,無印良品也比不過中國大陸的大量生產以及百元商店的競爭。

我重新體認到,“節省浪費”這件事是高度創造力的總結。所以,我認為從世界上具有豐富設計生涯之設計師的智慧之中,或是從世界各種不同文化裏頭去重新尋找“無印良品”是極其重要的。在經歷了重重設計的思考,或是重重生活的檢驗所得出的某種標準,或許就可以稱之為“究極的日用品”吧,反覆品味思量這個概念並創造它吧,以往後的世界所必須的嶄新合理主義為基礎來創造它吧。。。無印良品的再出發基本上便是以上述的思考方向為重新調整的基準。

我從很久以前便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只不過是承裝着清水的水杯,為何會如此地美?而費心照顧養育而成的高麗菜又為何會如此令人感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藉着從事無印良品的工作,使我一點一滴地瞭解了這是怎樣的一種美學意識。

正因無印良品的工作成績是會馬上反映於數字之上,所以這其中無法存在任何謊言,非盡全力衝刺不可。為此,我必須將設計生涯中所有的經驗完全地應用出來,方能應付這樣的挑戰。不過,我所擁有的關於“日常”的視點,還是與所謂“生活者的視點”有所不同。最近世界各地星期了一股“慢活(慢拍運動)”的風潮,説實在那並不是我喜愛的生活方式。我總是一整天埋頭於設計工作之中,回到家也總是深夜,我並不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者”,甚至我連悠閒待在家裏的時間也很少。所以,我雖然是站在無印良品的商品設計與製造一方,但我的生活形態卻與無印良品的使用者大相徑庭。

不過,所謂的設計應該是不僅僅等同於“生活者”的視點所觀察到的東西,“日常”或“生活”等關鍵字乃是設計思維的苗圃。正因如此,我必須加倍去“凝視”它。諸如農業、水源、都市、建築、世界潮流、品牌、包裝、資源、人類的感覺等,我的設計皆是在這些思考因子的相互作用下方得以誕生。

因此我認為的設計,乃是去發現一般人所察覺不到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找尋你所能控制的微釐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