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民間工藝>

69歲老人制作馬具40餘年 見證蒙古手工品文化傳承

民間工藝 閲讀(2.91W)
69歲老人制作馬具40餘年 見證蒙古手工品文化傳承
69歲老人套格敦白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會展示馬具
蒙古族自古以來被稱為“馬背民族”。馬具製作,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在沒有馬具的年代,將一塊皮子放在馬背上當作馬鞍便騎馬。經過千百年錘鍊,馬具製作已成為一門獨立藝術。

馬具包括馬鞍、馬籠頭、馬鞭、馬鐙、馬韁……十餘種。用鬃毛、皮革、帆布以及玉石、金屬等製作。它的製作涉及木工工具、鐵匠工具、皮匠工具、刺繡工具等多種工具。因此,傳統馬具製作是集木工工藝、金屬工藝、刺繡工藝及皮件編織等獨特工藝於一身的蒙古族民間手工藝。

69歲老人制作馬具40餘年 見證蒙古手工品文化傳承 第2張
刺繡工藝彰顯馬具製品的精緻細節

通遼市科左後旗茂道吐蘇木哈根朝海嘎查牧民套格敦白乙是傳統馬具製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今年69歲的套格敦白乙老人制作馬具長達40餘年。25歲就開始跟隨外公和父親學習製作傳統馬具,每年單個馬鞍就得做60個左右。

走進老人的家,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內擺放着巧奪天工的馬具成品,以及被老人當作“寶貝疙瘩”的馬具製作工具,讓來者目不暇接。正忙碌的徒弟80後小夥子白音努爾孜孜不輟,在一點一滴、一圖一案上下工夫,看似沒有半點的敷衍與馬虎。

“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傳統的馬具逐漸走進博物館、居民住宅,成為一種裝飾品。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馬具,輕巧、造價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找我學習製作馬具的人很多,不過選才很重要,因為我希望我的徒弟不僅要學會製作馬具,更重要的是使我們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套格敦白乙老人説。

69歲老人制作馬具40餘年 見證蒙古手工品文化傳承 第3張
鄂爾多斯蒙古族馬具製作還留有宮廷文化特點

包革命是科左後旗甘旗卡鎮一家現代馬具製作銷售點的店主。2000年與妻子包根小下崗後,向套格敦白乙等老人學習製作馬具,兩三年後兩口子技術逐漸變得精良,隨後經營起了店鋪,丈夫負責鐵匠皮匠的活,妻子負責刺繡及銷售的工作,每年製作200多套馬具,收入達20餘萬元。縫紉機前包根小演繹着巧媳婦的本領、暢談喜悦之情“馬具製作不僅讓我學會了一門本領重新創業,而且能把我們民族的手工藝展示、保護、傳承,每天的心情都很美。” 如今年事已高的套格敦白乙老人將自己傾注大量心血製作的精美手工藝作品拿到全國各地參展,完美地展示着蒙古民族手工藝品的精湛與絢麗。看到晚輩愛戀他的事業,套格敦白乙老人心裏多了一份愜意。2015年6月,在他的努力下,科左後旗馬具製作傳承協會成立,這也見證着馬具文化在一代工匠手中的延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