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署戲曲人物臉譜畫冊 《慶賞昇平》戲曲人物百圖

2016-11-19 閲讀:(2.4W)
中國戲曲人物畫由來已久,漢代壁畫中就已出現了雜劇題材,至清代繪畫技法日臻成熟,這些作品多是細緻整飭、簡單拙樸的工筆畫。中國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戲曲舞台表演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鮮活動人、個性分明,使人過目難忘。戲曲人物畫作品,是中國畫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別,它不僅傳達了舞台上鮮活的藝術形象,且能充分顯示出傳統中國畫筆墨造型的審美趣味,成為中國戲曲與中國繪畫和諧交融的結晶。以下從清代郎世寧《戲曲人物百圖》中摘錄部分作品,與博友諸君共賞。
該相冊再現了京劇臉譜藝術。 該繪畫集是清朝同治期間(1851-74 年)或以後的一名宮廷畫師的作品。 清朝成立了和平辦事處,管理劇團事務。 舉行御前演出和慶典儀式時,該辦事處就負責戲劇演出。 演員的粧容一般都遵循統一的臉譜和顏色。 該畫集中的 97 幅圖片展現了 9 種不同戲劇演出的粧容。 插圖精美,顏色新鮮,無論是絲綢背景還是顏料都稱得上是最高品質。 不出意料,該繪畫集是“皇家的玩賞之物”。此繪畫集因其藝術造詣和傳達的信息而備受推崇,是學習早期京劇服裝和臉譜寶貴的歷史資源。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北京圖書館藏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1印,印數2000,16開布面精裝。定價260元。

知道並喜歡上這書是在一個關於朱家溍先生的電視節目上,正是在那次節目上朱先生談了這些畫冊的來源和畫幅上“穿戴臉兒俱照此樣”的來源。後來,四處尋找,可能因印數過少怎麼也找不到,雖心裏記着,卻也放下了。近日手中有了一點兒活錢兒,就又想起它來。很容易找到了,手裏又有錢就馬上購買了。

本書共收錄9出劇目的戲曲人物畫97幅,與《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昇平署戲裝扮像譜》中所收並不重複。 朱家溍先生在序中詳細説明了這些畫冊的來源、用途、年代和作者。他認為與梅蘭芳生前所藏在《國劇畫報》上發表過的若干戲曲人物畫同一出處,都是溥儀未出宮前從宮廷內流散而出。朱家溍先生認為,這批畫像的年代應該是在咸豐到同治年間,而這批畫像的作者應該是造辦處所屬的畫畫處的人員。他們被稱為畫畫人,幾百幅畫像是大家分着畫的。在紫禁城和圓明園裏,都有畫畫人的工作場所。也許這些畫畫人識字不多,文化不高,所以在畫像上留下一些筆誤,比如把哪吒寫為孥嗟,把李佩寫成李裴,把李世民寫成李世明等等。

昇平署戲曲人物臉譜上的紅色是用硃砂繪製的,黃色一般都是用金粉繪製的。因為用了很多的礦物質原料,所以經過100多年,現在從色彩上來看,還是美豔奪目。

本書文字部分只有朱家溍先生的序和目錄,除此之外,並沒有有關劇情、人物、服飾的介紹,所以相比《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昇平署戲裝扮像譜》來説,我這樣的外行看起來就有些摸不着頭腦,純粹是看熱鬧了,無法瞭解各出戲的內容和人物了。
圖畫繪製精美,色彩豔麗。此畫冊既無文字記載年代,亦不著畫者姓名,一般著錄為清內府書畫處書畫人繪。據分析應繪於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絹底彩繪,每面高32.8釐米,寬23.6釐米。每圖高26.4釐米,寬21.1釐米。
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宮廷專司戲班的機構。昇平署舊址包括原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現北京一六一中學校舍。昇平署戲樓院是保存較好的一組建築物,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這座戲樓院是一組四合院,內有北向戲樓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軒,適合觀賞演出。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清宮演劇沿襲明制,由教坊司女樂承應。順治八年(1651),改為內監承應。康熙二十年(1681)起,漸有“南府”、“景山”等稱。康熙中期,南府和景山已成為正式的演戲機構。乾隆年間,南府設內、外學。景山設總管首領,設有外學;另設新小班,成員為乾隆帝南巡時從蘇州帶回宮中的男女優伶。內學由宮內習藝太監組成,外學為民籍子弟,主要由從蘇杭等地挑選入宮的藝人組成,也有少數習藝的八旗子弟。內外學常年在宮中演出,總人數約1450人,盛況空前。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
乾隆以後,清宮戲曲演出一度陷入低潮。嘉慶帝大幅削減宮中戲曲演出機構,以示“改除聲色”。內外學總人數僅約500人。道光帝即位,裁減南府內外學為一學,將景山戲班納入南府,統一管理。道光七年(1827),正式撤銷“外學”,改“南府”為“昇平署”,主持宮內演劇事務。咸豐、慈禧喜好戲曲,宮廷內每逢朔望節令、喜慶大典以及某些日常演出,大都由昇平署所屬演員承應。咸豐時,宮中演出頻繁。內學太監不能勝任,便挑選民間戲班,如三慶、四喜、春台等徽班,輪番進宮演出。崑腔、弋陽腔日益衰落,亂彈(今京劇)日漸興起。
戲曲人物百圖
《慶賞昇平》所畫全部劇目屬於亂彈,有《泗州城》12幅、《太平橋》8幅、《空城計》10幅、《玉玲瓏》6幅、《落馬湖》10幅、《普天樂》23幅、《千秋嶺》6幅、《蔡天化》12幅以及《反西涼》10幅。故宮博物院、梅蘭芳紀念館藏有若干幅昇平署戲曲人物畫,不同的是國家圖書館和梅蘭芳紀念館所藏每一齣劇的劇中人名下邊皆有一行小楷:“穿戴臉兒俱照此樣”。而故宮所藏卻沒有。朱家溍先生研究認為,梅蘭芳紀念館和國圖部分為溥儀出宮前從宮中流散,第一個買者見畫上沒有畫者署款,也無用途説明,無法證明來源於宮中,便加上這樣一行文字,希望使人自然認為這是宮中演戲的標準穿戴粧扮,因其史料價值身價大增。
《慶賞昇平》

此畫冊所畫穿戴與故宮所藏戲衣、頭盔等實物相符,人物神態,刻畫極為精細,戲衣刺繡考究,繪製精工,與民間戲班穿戴絕不等同,朱家溍先生推斷應為畫家看着實物畫出來的,臉譜也是昇平署當班的教習(在編演員)提供樣本。也就是説,畫冊是昇平署教習和管理人員與畫家們合作的產物。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除國家圖書館所藏外,分藏故宮博物院、梅蘭芳紀念館等處,而當時演戲時所據劇本、檔案也散藏於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多家單位,是研究戲劇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































































































標籤:昇平 戲曲 慶賞 百圖 人物 戲曲創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