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民間工藝>剪紙>

用剪刀剪水的人—湖北民間藝術家馬子遐剪紙

剪紙 閲讀(1.73W)

在素有“千湖”之稱,江湖星羅棋佈的湖北,湖光水色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大特色。在剛剛結束的2005年 中國(武漢)剪紙藝術節舉辦的全國剪紙作品大賽中,武漢民間藝術家馬子遐先生,正是憑藉其能剪出“水”來的倒影剪紙絕活,成為我省眾多參賽者中獲得金獎的唯一藝人。

黝黑的皮膚,寬闊的前額,高高的鼻樑下,鑲着一張因蒼老而略顯拙鈍的嘴脣……這些體貌特徵似乎無法讓人和剪紙聯繫起來。然而,他的確喜愛剪紙,而且剪得很出色。

在漫長的剪紙歷程中,他出神入化地轉動着剪刀,在剪紙王國中綻放出一朵朵絢爛的禮花:從1955年榮獲第一屆全國職工美展一等獎,到1960年版畫《測流》參加東歐5國美展,到1992年剪紙作品參加瑞典展出,再到2002年《水鄉風情》獲得海峽兩岸四地《團圓》剪紙大展優秀獎,2004年10月,他的剪紙作品《江南春雨》在全國剪紙邀請賽上獲得金獎……

為了表彰其卓越的藝術造詣,1995年,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並被評為湖北“十大金剪”。他就是長江委設計院一名繪圖專業的退休職工,現已年近髦耋的老人——馬子遐。

馬子遐出生於武漢郊區武湖之濱的一個工匠之家,從小對外祖父雕花手藝的耳濡目染使他迷戀上了繪畫和剪紙藝術。1951年成為長江水利委員會繪圖員後,親臨無數江河一線繪圖的經歷令他又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時常徜徉在湖光山色之間的馬子遐,開創倒影剪紙的想法在心中日漸萌生。

用剪刀剪水的人—湖北民間藝術家馬子遐剪紙

和諧人家

馬先生的金獎作品《和諧人家》色彩絢麗、人物生動、清新自然。船舶裏的互愛戀人、船舷上的愜意天鵝與他們水中的倒影虛實相生、相映成趣,江漢平原上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安定祥和躍然紙上。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精湛的藝術造詣來自於童年的磨難,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1927年,馬子遐出生於湖北黃陂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不到半歲父親就撒手人寰。幼時的馬子遐無錢唸書,跟着外公學扎花燈、剪紙紮神像謀生。孩時的流浪生活讓他嚐盡人間辛酸,同時也為他打下了紮實的藝術根基。

在《畫水情深》這篇傳記性散文中他這樣寫道:“長江流域生命之水哺育了我,藝人家庭的藝術之花薰陶了我,特殊環境養成了我特殊性格,對畫性存偏愛,與水情有獨鍾。” 黃陂地處江漢平原,豐富的水資源為他的剪紙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靈感。日常的勞作讓他對水也有了更多的感情,渠邊車水,河下撈蝦,池塘採蓮,湖灘放牧。水鄉景色,令人心曠神怡;荷塘寫生,也仿王冕學畫。那時的他懷揣着一個夢想:將來當個畫家,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用筆描繪塞北江南的綺麗風光。

解放後,馬子遐考進了長江水利委員會,成了文圖科的一名繪圖員。新中國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設,讓他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一線的水利工地,積累創作素材。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952年,他在荊江分洪閘建設工地創作了一批繪畫作品,很快就被工地快報採用,並得到省專業畫家輔導,從此他的創作技法一日千里,作品也像源源不斷的泉水奔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從丹江口到葛洲壩,大江上下,馬子遐深入工地,速寫採風,蒐集着創作素材,尋找着創作靈感。從1970年到1972年,他一直在葛洲壩工地上,餓了就吞些乾糧,渴了就汲口涼水,困了就在“夏暖冬涼”的工棚裏躺一會。有一次,外面下起了瓢潑大雨,雨水頑強地往工棚裏鑽,他找來一塊塑料布蒙在蚊帳上,又沉醉在他的剪紙世界裏,直到睡去。醒來時地上已是汪洋一片,而他的長筒膠鞋則成了孤舟。

憑着他的執着和對水的熱愛,這一時期他畫思泉湧,佳作疊出。如反映工作人員野外勘測的《水利尖兵》,反映科研工作的《大好河山巧安排》等多幅剪紙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他的作品立意新穎、線條柔和,簡潔的同時又給人一種藝術的美感。讓人看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對剪紙的迷戀和技藝的突破,更促進了他業務工作的成熟。50年代,原長江委員主任林一山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彙報長江水利建設和擬建長江三峽工程時,除了帶工程設計平面圖外,還必須帶上馬子遐的鳥瞰立體效果圖。

馬先生的倒影剪紙突破了傳統剪紙主要以花鳥魚蟲為主題、色彩單一的侷限。他的倒影剪紙取材緊跟社會形勢,綜合了國畫的神韻、版畫的技法、連環畫的情節再加之年畫明豔的色彩。馬老稱自己剪紙中的倒影就好似詩詞中的疊韻、歌曲中的反覆,能給人特別深刻的印象。

從當年20來歲的年輕小夥,到如今78歲高齡的白髮老人,五十多年來,一路清貧且幾經變故,但馬先生卻一直醉心於冷門的剪紙藝術。為了找到配製蠟板的祕方,他曾花3年時間四處走訪拜師學藝;為了買到一把得心應手的好刻刀,他也曾不辭辛勞南下北上。對構思、作畫、雕刻乃至粘貼,這每一個剪紙步驟他都精心呵護,毫不馬虎。憑着這股子執着勁,馬子遐先生近60年來創作作品六百多幅,其中反映湖北本地鄉土風情的佳作如《葛洲壩通航》、《山峽風光》、《洪湖水》、《漁光曲》、《武漢風光》、《白雲黃鶴》等多次在全國及省市獲獎並送往歐洲展出;一些極具楚文化韻味的剪紙作品,如《編鐘樂舞》、《屈原九歌》等被我涉外部門作為民間文化精品饋贈外賓。馬老本人也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馬老風趣的説,他每完成一幅好作品就好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那般,有一種説不出的輕鬆喜悦。

這位生在水邊、長在水邊、創作在水邊的老人,一輩子沒離開過他手中的畫筆刻刀。每一次起筆揮墨,每一個落刀彎轉,都飽含着馬老對生養他的這片水土的真摯情感。難怪他自信地説:“我的剪紙就像武漢的熱乾麪、荊沙的魚糕,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咱湖北的特色。”

已退休多年的馬子遐過着與剪紙為伴的恬淡生活,自得其樂。如今最令馬老苦惱的是,隨着他身體的日漸衰老,倒影剪紙絕技還後繼無人。他曾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但因兒子難忍剪紙的清貧落寞,沒有成功。這些年,馬老一直在一所小學兼任課外輔導員,希望能從中發現好苗子。

用剪刀剪水的人—湖北民間藝術家馬子遐剪紙 第2張

《三峽,我的家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馬子遐一直堅信,剪紙技法的突破要靠實踐的支撐,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找到創作的素材和靈感。

1973年,馬子遐再次被借調到長江委宣傳部工作,他也迎來了人生中一次難得的機遇。是年8月,為給《長江畫冊》收集素材,他和湖北美院崔炳良、鄭昌宗教授及宣傳部的兩個同志一道,沿着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赴長江上游雲、貴、川三省寫生,越烏蒙、過岷山,攀玉龍雪嶺,涉赤水,度金沙,橫跨大渡索橋……行程萬里,歷時半載,寫生千幅。

這次歷程不僅增添了對祖國河山的感情和對革命歷程的理解。也為他的創作技法的成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倒影剪紙”就是這次行程中的一個突破,他巧妙地利用剪紙的對稱原理,用雙色紙對疊,一次刻成,畫面上下,交相輝映,形成一種對稱的美。

剪紙技法上的突破使他的創作如虎添翼,對水的理解和熱愛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倒影剪紙”,他創作了包括《葛州壩通航》、《三峽夜鑽》、《丹江口工程組畫》、《三峽風光》、《洪湖水》等一批反映長江流域水利建設和水鄉風情的作品,這些作品突破了傳統剪紙表現花鳥蟲魚和場景狹小的侷限,將宏偉壯麗和優美細膩融為一體,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由於其深厚的藝術積澱和精湛的剪紙技法,馬子遐的作品變得爐火純青,便先後在全國和省市美展中掀起奪獎的狂潮。他的《編鐘樂舞》、《屈原九歌》被湖北省旅遊局選中為贈送外賓的紀念品;《毛主席視察長江三峽》在紀念毛主席誕辰一百週年湖北省首屆藝術展覽中獲一等獎;《水鄉婦女》也作為獻給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的禮品。

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

用剪刀剪水的人—湖北民間藝術家馬子遐剪紙 第3張

1982年早春,馬子遐退休了,這使精力依然充沛的他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剪紙創作和一些社會活動。

不久,他就被武漢市政協聘請為《協力》雜誌美術編輯,一干就是七年。由於他在民間藝術上的成就,90年代初,他榮幸地被美術界人士推選為省剪紙學會副會長和武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並積極參與組織籌備武漢市國際雜技藝術節、武漢國際渡江節的民間工藝美術、武漢市赴上海蔘展的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活動。1989年元月12日,馬子遐的26件剪紙作品入選“89武漢民間藝術精品展”,令中外賓客應接不暇、歎為觀止。

馬子遐常説,“時代在前進,人的創作思路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否則創作就會停滯不前,甚至步入歧途。”

為了謳歌98抗洪精神,真實並藝術地記錄那個歷史時刻,馬子遐親臨防汛現場,在防汛期間創作了《抗洪精神頌》系列8幅作品,在現了全國軍民萬眾一心戰勝長江洪魔的精神風貌。其中一幅將江澤民總書記和温家寶副總理在荊江河段指揮軍民抗擊長江第六次洪峯通過的領袖風采表現的惟妙惟肖。

為了謳歌水鄉恬靜生活,呼喚保護生態環境。他從1977年秋開始,動手創作了《人與自然》倒影剪紙系列,通過對水鄉人和動物活動的刻畫,水和景的輝映,情和水的交融,使人、動物、景三者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觀景者在欣賞詩情畫意之餘,認識到人和自然和諧的重要,從而收到潛移默化之功。

滄桑的歲月和藝術的造詣讓馬子遐心如止水、波瀾不驚。他説,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有生之年,還沒有看到一本能收錄自己幾十年精心保存作品的畫冊。他希望自己歷經半個世紀、嘔心瀝血的作品能保存下來,作為民間文化的精神財富,也是對後人的一點饋贈,只此就了無遺憾了。

從一個衣食無着的孤兒,到一個盡職盡責的繪圖員,到一個技藝精湛的民間剪紙藝術大師,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見證了馬子遐在剪紙王國中的誕生、跋涉和輝煌。正因為他的執着,才奠定了他的成功。國家一級演員、武漢市文聯副主席何祚歡這樣評價,“馬子遐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矢志不移地鑽研剪紙這個冷門。”

然而,誰又知道,這份執着的動力,竟然只是一分對水樸素而平實感情,這分感情來自近終生和水的相依、相伴,來自對長江的摯愛,也來自對恬淡水鄉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