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兒童創意>科學實驗>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科學實驗 閲讀(1.38W)

材料:食用色素,白砂糖,水,量勺,試管(可用細瓶代替),針筒(或滴管)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實驗操作步驟:(以3種顏色為例)

1.準備三個試管(或杯子),第1個試管里加一大勺糖,第2個試管裏放兩大勺,第3個試管裏放三大勺,注意保持杯子順序。

2.給每個試管加3大勺水。

3.攪拌,並不是所有的糖都會溶解。

4.給每個試管中加入不同顏色的食用色素並攪拌均勻,試管始終要保持1-3的順序。

5.從第3個試管開始用針筒抽取相同分量的溶液,沿試管壁緩緩注入到第4個試管裏,按照3-2-1的順序進行。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第2張

因為每種顏色的溶液密度不同,色彩在水中會像彩虹一樣分層。可以做兩層的(如下圖),三層的,更多層難度更大。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第3張

家中沒有試管的可以用普通杯子完成。方法同上。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第4張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第5張

最後一步使用的是相對細長的玻璃杯,效果不如試管鮮明,但也可以看出分層效果。

關於顏色的科學小實驗及144個小牛頓科學實驗課程大全 第6張

希望通過以下簡單、有趣、適合操作的科學小實驗,讓孩子在“玩科學、做科學、想科學、議科學、用科學”的過程中,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並在實驗中探索事物規律,同時,學會遵守規則、相互合作。以下是更多幼兒園科學小實驗大全:

1、會變色的花

材料準備:

兩枝淺色帶莖的花,相同的透明瓶兩個,藍色墨水。

實驗操作:

(1)將兩個透明瓶內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個滴入幾滴藍色墨水

(2)將兩支花分別放入透明瓶內,幾天後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

指導建議:

提供給幼兒的花朵顏色儘量是淺色的。

注意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莖及花朵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拓展與替代:

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觀察的植物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並記錄。

附:科學小知識

莖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具有支撐植物、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植物的莖能從下至上地將根吸收的水分和養料運輸到植物的各個部分。花瓶中的花朵會變色正是因為莖輸導藍色墨水的原因。

2、互不理睬的氣球

材料準備:

氣球兩個、乾燥的絨布(或絨毛衣)、細線。

製作方法:

把兩隻氣球吹滿氣,綁好以防止漏氣,並用細線連在一起。

實驗操作:

(1)讓幼兒手提細線的中間,會發現兩隻氣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讓幼兒用乾燥的絨布(絨毛衣)分別在兩隻氣球上充分摩擦,然後再提起線,會看到兩隻氣球分開了。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摩擦時用力要適度,不要把氣球弄破。

拓展與替代:

把塑料繩紮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斷地捋,就會看到塑料繩像花朵一樣展開。

附:科學小知識

科學實驗表明,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電就是負電。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正電;與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負電。相同的電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電荷會互相吸引。由於兩個氣球被絨布摩擦後帶上了同種電荷,所以會互相排斥,自然就分開了。

3、電池家族

材料準備:

各種型號不一的電池、電動玩具一個 電池家族圖。

實驗操作:

(1)讓幼兒觀察電池的外形特徵,按照型號、功能給電池分類或排隊。

(2)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電池,按照正確的方法裝入電動玩具內,使電動玩具動起來。

指導建議:

指導小班幼兒在玩電動玩具的過程中瞭解電池的作用。

在認識電池的基礎上,指導中、大班幼兒給玩具安裝電池,引導幼兒觀察電池的“,、“一”兩極,進行正確安裝。

提醒幼兒將廢舊電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與替代:

指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尋找家裏需要使用電池的物品,如手機、手電筒、鐘錶等,並嘗試拆裝電池。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給幼兒提供各種充電電池,讓幼兒瞭解充電電池和普通電池的區別。

附:科學小知識

電池是泛指能產生電能的小型裝置,如太陽能電池。我們通常使用的化學電池可以分成原電池與蓄電池兩種。原電池製成後即可以產生電流,但在放電完畢即被廢棄。蓄電池又被稱為二次電池,充電後可放電使用,放電完畢後還可以充電再用。目前,我們通用的一次性電池主要有碳性電池和鹼性電池,一般每節1.5V,呈圓柱形,型號常見的有1號、5號和7號,數字越大,型號越小。當我們把電池正確安裝到電動玩具裏後,打開開關,電池就能給電路提供電流了,同時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玩具就能動起來了。

4、磁力線

材料準備:

一個小盤子,一個塑料袋;一張手工紙,一些鐵屑;一根條形磁鐵。

實驗操作:

(1)將磁鐵放入塑料袋中,接着在沙堆裏攪拌,然後拿出塑料袋放到小盤子裏,取出磁鐵,鐵屑就會掉下來,多次以後就能取得很多鐵屑。

(2)將磁鐵放到手工紙上,在周圍均勻地撒上收集到的鐵屑,輕輕敲打手工紙,由於磁場的作用,紙上就會出現磁力線的圖案了。

指導要點:

教育幼兒不要將磁鐵接近手機和手錶、電視機等電子產品,以免損壞這些電子產品。

5、美麗的彩虹

材料準備:

兩個塑料水瓶,一支圓規;一把錐子,一些水;一根小號縫衣針。

實驗操作:

(1)用縫衣針在塑料瓶蓋上扎大概二十幾個小孔,將塑料瓶灌滿水,蓋緊瓶蓋,人背對太陽,握住瓶子,輕輕地擠壓使水噴出來,就能看見彩虹了。

(2)用錐子在另一個瓶蓋上扎孔,重複上面的試驗,這次從瓶蓋上噴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導要點:

幼兒在用縫衣針扎孔時要指導幼兒注意使用縫衣針的方法,使用縫衣針時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6、水笛

材料準備:

一根長吸管,一把剪刀;一隻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實驗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長吸管大約三分之一處剪個口子,使它幾乎斷開,但還要連着一點;

3、使吸管在切開處彎曲,將吸管較長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處於水面上,使勁向吸管吹氣就會聽見聲音,調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聲音又會發生變化。

附:科學小知識

當我們向吸管中吹氣的時候就會產生一股噴出的氣流。這股橫向的氣流通過較長段吸管口部的時候,引起吸管中氣柱的振動,於是產生了一個微弱但穩定的聲音。當較長段吸管在水中下降時,振動的空氣柱縮短了,從而產生了一個較高調的聲音,吸管上升,空氣柱加長,便產生了一個低調的聲音。

7、自制陀螺

材料準備:

廢舊光盤、水彩筆、各種顏色的即時貼。

製作方法:

用各種即時貼裝飾光盤,然後將粗細適中的水彩筆從光盤中小孔穿入,並固定住。

實驗操作:

讓幼兒用力擰轉陀螺,然後放手,讓陀螺旋轉,看誰的陀螺旋轉時間最長。

指導建議:

指導幼兒分別用水彩筆的兩頭做支點,觀察旋轉速度和時間的不同。

觀察陀螺旋轉速度不同時,光盤上即時貼顏色的變化。

調整支點距離地面的距離,觀察陀螺旋轉時間長短的變化。

指導幼兒用不同的力度旋轉陀螺,觀察陀螺旋轉的時間長短。

拓展與替代:

可使用卡紙、火柴棒或其他材料製作陀螺。

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中任意兩種顏色裝飾陀螺,進行三原色實驗。

讓幼兒在生活中玩各種各樣的陀螺。

附:科學小知識

陀螺是中國古老的兒童玩具,是在地上轉的迴轉體。陀螺在旋轉的時候,不但圍繞它本身的軸線轉動,而且還圍繞一個垂直軸做錐形運動。要讓陀螺立起來,必須不斷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幫助,陀螺很快就會倒下來,因為陀螺的支,佔、太小,無法支撐自身的重量。陀螺轉動的時間長短與支點距離地面的遠近、旋轉時的用力大小、支點與地面接觸面積和摩擦力有關。

8、自制沙漏

材料準備:

兩兩相同的礦泉水瓶若干(瓶口大小不一)、沙子、秒錶。

製作方法:

(1)兩個相同的礦泉水瓶為一組,在其中一個礦泉水瓶中裝入適量的沙子。每組瓶子中裝入的沙子數量不變。

(2)分別將每組礦泉水瓶的瓶口相對並用透明膠帶紮緊,可以在瓶身做簡單的裝飾,沙漏即製作完成。

實驗操作:

(1)請幼兒倒轉一組沙漏,觀察沙子的流動,記錄沙子流完的時間。

(2)請幼兒同時倒轉多個瓶口大小不等的沙漏,比較它們流完的不同時間。

或者:

(1)教師在製作沙漏時,用剪刀在瓶蓋上戳洞,洞有大有小,可以有兩個或三個洞。(見“自制沙漏圖1”)

(2)在同時倒轉沙漏的過程中,請幼兒觀察、比較瓶蓋眼大小與沙子流速的關係。

教師指導建議:

定期檢查沙漏,避免沙漏漏沙。

可以請幼兒自選沙漏進行比賽,看誰的沙漏沙子流得速度快,提醒幼兒要同時倒轉沙漏,確保實驗效果的準確性。

注意引導幼兒觀察沙子的流速,並能記錄觀察到的結果。

蒐集資料向幼兒介紹沙漏的歷史,知道沙漏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

拓展與替代:

在沙漏中放入小米、綠豆或黃豆等穀粒製作成米漏。

請幼兒同時倒轉米漏,觀察不同瓶口穀粒流動的速度。

附:科學小知識

給沙子一個外力,沙子就能流動起來,不斷地翻轉沙漏就等於給了沙子一個外力,所以沙子能夠流動起來。沙子的流速與沙漏瓶口的大小和瓶蓋眼的數量、直徑大小有關:瓶口越大、瓶蓋眼越多且直徑越大,流速越快;瓶口越小、瓶蓋眼越少且直徑越小,流速越慢。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沙漏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狹窄的連接管道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蠱的細沙通過中間細管慢慢流入底部瓶子中,這一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可以被用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流到底部瓶子裏,該沙漏就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這種沙漏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底部就可以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9、自制噴泉

材料準備:

兩個大一些的空飲料瓶(如雪碧瓶)、大頭釘、水

製作方法:

(1)在一個雪碧瓶的瓶身一側豎排用大頭釘扎若干個直徑大小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個雪碧瓶的瓶蓋上扎數個直徑大小不同的小孔。

實驗操作:

(1)讓幼兒在第一個瓶子中裝滿水,水會從瓶身的小孔中噴出來,且水噴射的距離不同。

(2)讓幼兒在第二個瓶子中也裝滿水,並擰緊瓶蓋,然後用力擠壓瓶身,水會象噴泉一樣從上面噴出來。

指導建議:

操作第一個瓶子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哪個小孔噴出的水射得遠,哪一個小孔噴出的水射得近,請幼兒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結果。

操作第二個瓶子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感受用力大小對形成噴泉大小的影響。

拓展與替代:有條件的幼兒園可帶領幼兒觀察户外噴泉。

附:科學小知識

水的壓力由水的深度決定,水越深,水壓就越大;水越淺,水壓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徑相同的情l)下’從瓶子底部噴出的水噴射得最遠,頂部噴出的水射出的距離最近。此外,當用力擠壓瓶身時,瓶子中的水同時受到壓力的影響,從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噴射出來。擠壓越用力,水壓越大,噴泉越大。

10、自制泡泡水

材料準備:

洗衣粉、餐洗淨、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

實驗操作:

請幼兒任意選擇一種材料放入水杯裏攪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指導建議:

提示幼兒用各種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種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種材料容易吹出泡泡來,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結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帶幼兒到户外吹泡泡,引導幼兒觀察泡泡表面的色彩變化。

提醒幼兒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裏。

拓展與替代:

在幼兒自制泡泡水時,可以提供鹽、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導幼兒對比實驗。

讓幼兒在洗手、洗臉、刷牙時注意觀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附:科學小知識

泡泡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與空氣之間的吸引力強,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樣,但如果水分子之間過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這種表面張力,它把表面張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狀況下的1/3,而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張力。

泡泡水的調配比例會影響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潦加6份水調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種吸濕液體,它與水結合會形成一種較弱的化學黏合劑,減緩水的蒸發速度。因此,為了使泡泡不那麼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裏放入一些甘油。通常情況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為:2份餐洗淨、6份水和1—4份甘油。透過泡泡我們能夠看到七彩光,這是因為光線穿過肥皂泡的薄膜時發生折射的緣故。

11、有趣的不倒翁

材料準備:

塑料乒乓球、橡皮泥、彩紙、水彩筆、沙子、綠豆。

製作方法:

(1)將塑料乒乓球剪開一個小口,把橡皮泥粘在小球內底部中間的位置上,作為不倒翁的身體。

(2)用彩紙做一個圓錐體,畫上五官,作為不倒翁的頭。

(3)用黏合劑將圓錐體和塑料小球粘合好,做成不倒翁。

實驗操作:

(1)讓幼兒用手推動不倒翁,觀察其搖擺狀態,看是否會倒下。

(2)給幼兒分發乒乓球,讓幼兒改變橡皮泥的重量和在乒乓球內的位置,觀察不倒翁是否會倒下,讓他們明白不倒翁的重心越低,不倒翁就站得越穩定,越平衡。

(3)讓幼兒在乒乓球內填充沙子、豆粒等各種材料,再推動不倒翁,觀察其變化,讓他們明白只有物體固定了,才有可能使不倒翁不倒。

指導建議:

引導幼兒用大小不同的力推動不倒翁,觀察其擺動的情況。

引導幼兒觀察不倒翁的形狀和內部構造,瞭解不倒翁上輕下重、底部圓形的特點。

鼓勵幼兒想辦法使乒乓球內的沙子和豆粒固定在乒乓球底部。

拓展與替代:

可用雞蛋殼等球狀物體代替乒乓球製作不倒翁。

也可把圓形卡紙對摺成半圓製作不倒翁。

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與不倒翁製作原理相同的用品或玩具,如搖椅、搖擺木馬等。

附:科學小知識

塑料乒乓球內粘有橡皮泥的部位最重,所以成為不倒翁的重心。粘的位置越低,不倒翁的重心越低,越穩定。不倒翁處於平衡時,重心和接觸點的距離最短,即重心最低,這時最穩定。推動不倒翁時,外力導致不倒翁與桌面的接觸點與重心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外力撤銷後,重力會使其回到重心最低的位置保持平衡,所以,不倒翁無論怎麼搖擺都不會倒。

12、影子的形成

材料準備:

手電筒、小玩偶(不透明物體)、玻璃杯(透明物體)、塑料杯(半透明物體)、記錄紙、筆。

實驗操作:

(1)把三種物體放在地板上,讓幼兒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觀察並記錄其影子。

(2)變換手電筒位置照射小玩偶(不透明物體),觀察、記錄玩偶形成的影子。

(3)手電筒不動,變化小玩偶離手電筒的距離,觀察其影子大小的變化。

指導建議:

為了得到滿意的活動效果,活動教室的窗户最好用不透明窗簾遮擋住。

引導幼兒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及光源位置對影子的影響。

拓展與替代: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提供投影儀、應急燈、聚光燈等供幼兒做遊戲。

觀察夜晚中物體的影子,並尋找光源。

在户外選擇一樣物體,讓幼兒畫下該物體在一天中影子的變化,並進行測量與記錄。

附:科學小知識

光在直線傳播時如果被不透明物體擋住,就會在物體背面形成影子。光可完全透過透明物體,所以完全透明的物體不能形成影子;光穿過半透明的物體時會透出一部分光,形成一個半透明的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狀、大小就會不同。物體離光源的距離不同,影子的大小也不同。

13、小刺蝟長刺

材料準備:

磁鐵、鐵屑、長方形塑料托盤、和托盤底面大小相同的白紙、蠟筆。

製作方法:

(1)在紙上畫上一隻蹲在蘋果樹下的小刺蝟,注意刺蝟身上的刺不畫。

(2)把畫鋪在托盤上。

實驗操作:

將鐵屑輕輕撒到畫上,再將磁鐵放在託盒的下面,輕輕移動磁鐵,將鐵屑全都吸到小刺蝟的身上,幫助小刺蝟長出尖刺。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取放鐵屑要小心,注意不要將鐵屑撒到托盤外面,更不要對着鐵屑吹氣,防止迷眼。

提供給幼兒的磁鐵大小要與所畫刺蝟大小相同,使表現效果更形象。

在托盤下任意移動磁鐵,觀察鐵屑的運動狀態。

拓展與替代:

任意變換背景圖,利用鐵屑進行趣味造型活動。

利用鐵屑表現條形和U形磁鐵的磁場線的分佈情況,感受 磁鐵磁場的存在。

附:科學小知識

磁鐵能夠吸引鐵質物品,而鐵屑細碎的形態,在磁鐵的吸引下可以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造型。鐵屑還可以顯示磁鐵磁場的存在,利用鐵屑對磁力線的顯現效果,可以使幼兒生動形象地感知不同形狀磁鐵的磁力線分佈情況。

14、吸水性實驗

材料準備:報紙、電光紙、紙巾、牛皮紙、滴管、水盆、直尺、膠帶。

實驗操作:

(1)把報紙、電光紙、紙巾、牛皮紙剪成大小一樣的長條,然後把一端用膠帶粘在直尺上,使垂下的紙條長度相同。用手拿着直尺放在水面上方,讓紙條同時浸入水中,讓幼兒觀察哪個紙條的水上升的快,就説明它的吸水能力強。

(2)將這四種不同的紙平鋪在桌子上,同時在每一張紙上滴等量的水滴,看看在哪一種紙上水滴擴散得最快。

指導建議:

活動前,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觀察不同種類的紙,瞭解其特性。

選用的紙的質地差別要大,以便讓幼兒看到明顯的實驗效果。

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注意要“同時”對這四種紙進行操作。

拓展與替代:

除了各種各樣的紙以外,教師還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綿、毛巾、布等進行對比實驗。(為了使實驗觀察到的效果更加明顯,建議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附:科學小知識

紙的植物纖維內部有許多微小的孔洞,同時纖維對水的吸引力又大於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並保留水分子,這就叫紙的吸水性。因為不同紙的植物纖維的孔洞大小和數量不同,所以它們吸水的強度也就不同。

15、神奇造紙術

材料準備:

廢舊紙張、水、膠水、橡膠手套、塑料板、紗網、木棒。

製作方法:

(1)將廢舊紙張泡濕後撕碎,越小越好,然後再放在適量的水中浸泡。

(2)讓幼兒帶上橡膠手套將泡好的紙抓碎,加入膠水並用木棒攪拌均勻。

(3)把做好的紙漿放在紗網上脱水,然後均勻平攤在塑料板上壓平晾乾。

實驗操作:

讓幼兒感受自己造紙的樂趣,並在曬乾的紙上寫寫畫畫。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較薄的紙儘量用手撕,不要用機器,以免破壞紙的植物纖維,且撕得越碎越好。

紙泡好後’水如果太多,提醒幼兒應在加入膠水前將多餘的水濾出。

曬紙漿時,提示幼兒曬得越薄越均勻越好。

拓展與代替:較稠的紙漿可以製成較厚的紙板,或利用~些模具壓制成各種形狀,如面具等。

附:科學小知識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紗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脱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字,後來又在竹簡上寫字’但是這些東西都很笨重。再後來也有在絲綢上寫的,雖然輕便了許多,卻很昂貴。大約2000年前,東漢的蔡倫發明了用樹皮、破布等常見或廢舊物品造的紙,非常適合書寫,慢慢地就傳遍了全世界。

16、神奇的放大鏡

材料準備:

放大鏡、平面鏡、各種實物或標本、黑色紙張、白紙、剪刀。

實驗操作:

(1)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各種實物或標本。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同一種物體在平面鏡與放大鏡下的不同。

(3)指導幼兒用放大鏡點火:天氣晴好時,取一張紙,然後將放大鏡放在太陽光底下且放大鏡的焦點對準紙張,過一段時間紙就會被點燃。

(4)引導幼兒玩小雞翻身遊戲:取一張黑紙,剪成放大鏡鏡面大小,在紙中間剪一隻鏤空的小雞,再把紙粘貼在放大鏡上。然後把放大鏡對準陽光,並在放大鏡的對面放一張白紙。當放大鏡離白紙近時,會在紙上看到站立的小雞。當放大鏡離白紙遠時,會在紙上看到小雞翻身了。

指導建議:

教幼兒學會使用放大鏡。

引導幼兒不斷變化物體與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鏡中成像的變化。

玩用放大鏡點火遊戲時,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拓展與替代:請幼兒觀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鏡的原理。

附:科學小知識

放大鏡是由透明物質製成的、中央部分比邊緣部分厚、能使光線匯聚的透鏡。

放大鏡通過折射將光線聚攏,使焦點物體的温度提高以逐漸達到燃點。放大鏡的直徑越大,焦點温度越高;直徑越小,焦點温度越低。

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叫做焦距。物體在放大鏡的一倍焦距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體在大於一倍焦距小於兩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體在大於兩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17、融化和溶解

材料準備:

大小相同的小碗若干、温度計、糖塊、咖啡、砂糖、鹽、勺子、杯子、飲用水。

實驗操作:

(1)將盛滿水的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碗放進冰箱把水冷凍成冰塊,如果在冬季可在户外自然冷凍。

(2)將若干個冰塊同時拿出,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讓冰塊融化,比較融化速度的不同。比如,放在室內任其自然融化、加熱融化、放在陽光下融化等。

(3)讓幼兒分別舀一勺咖啡、一勺砂糖、一勺鹽以及一塊糖塊,然後把它們同時放在不同温度但水量相同的水杯中,並用勺子攪拌,觀察溶解現象。

(4)溶解後請幼兒品嚐,會有甜、鹹、苦的味道,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溶解現象。

指導建議:

在觀察融化現象時,注意讓幼兒比較温度對冰塊融化的影響。

在觀察溶解現象時,讓幼兒觀察比較哪些物體容易溶解、哪些物體不容易溶解,讓幼兒比較水的温度和攪拌速度的不同對溶解的影響。

指導大班幼兒學會使用温度計,讓他們嘗試將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和温度記錄下來。

拓展與替代:

建議幼兒在飲料中加入冰塊,製作一杯可口的冷飲。

在幼兒自制冷飲時,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冰塊與水温之間的關係:隨着冰塊的融化,飲料逐漸變涼,冰塊越多,水温越低。

鼓勵幼兒在家中選擇多種材料自制飲料,如奶粉、咖啡、桔子粉等,進一步感受溶解現象。

附:科學小知識

固體受熱化成液體的過程,被稱為融化。通常情況下,體積相同的冰塊,温度越高,融化的速度越快。一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被稱為溶解。比如,食鹽或蔗糖溶解手水而鹹水溶液。溶解的速度與溶質的性質、溶質在溶劑中的被攪拌的速度以及溶劑的温度等因素有關。通常情況下,顆粒狀的溶質比塊狀的溶質容易溶解;攪拌的溶液比沒有攪拌的溶液,其溶質容易溶解;温度高的溶劑比温度低的溶劑,其溶質容易溶解。

18、會翻跟頭的小膠囊

材料準備:

3個空膠囊、l粒鋼珠、若干小沙粒、l塊棉花、l塊硬紙板、若干積木。

製作方法:

(1)分別將鋼珠、沙粒、棉花裝入3個空膠囊裏

(2)把幾塊積木摞起來,把硬紙板的兩邊折起來做成一個軌道把它的一端搭在積木上,形成一定的坡度。

實驗操作:

1、把裝有鋼珠的膠囊放在傾斜的硬紙板上,就會看到膠囊不斷地翻起跟頭來。

2、另外兩個膠囊也分別放在硬紙板上,觀察其是否會翻跟頭

指導建議:

1、幼兒觀察硬紙板傾斜的角度不同,裝有鋼珠的膠囊翻的速度就會不同。

2、幼兒觀察、比較膠囊內裝的材料不同,膠囊的運動情況也不同。

拓展與替代:

尋找類似於膠囊的長橢圓形物品代替膠囊進行實驗。

尋找能滾動的其他材料代替鋼珠,讓膠囊翻跟頭。

將裝有鋼珠的膠囊放在紙盒內,任意傾斜紙盒,觀察膠囊的翻動方向。

附:科學小知識

當把帶有鋼珠的膠囊放在斜面上時,鋼珠在重力的作用下滾動帶動膠囊下滑,同時改變膠囊的重心。在不斷下滑的過程中,膠囊的重心也在不斷改變,就會不停地翻跟頭。而沙粒和棉花等物質不具有在斜面上滾動的性質,所以它們不能改變膠囊的重心,膠囊也就不能翻跟頭。

19、凍冰花

材料準備:

小碗、棉線、亮光紙紙屑、水。

製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紙紙屑,並倒滿水。

(2)將棉線的一頭放入小碗中,另一頭露在碗外面。

(3)將小碗放入冰箱冷凍(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凍)。

(4)凍好後,把冰花提出來即可。

實驗操作:

(1)把凍好的冰花掛在樹枝或者陽台上,請幼兒一起欣賞。

(2)讓幼兒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產生的熱量會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條水痕。

指導建議:

在製作和操作冰花的過程中,幫助幼兒體驗水遇冷凝結成冰、冰遇熱又化成水的過程。

提醒幼兒在選擇紙屑做冰花時,要選擇不怕水的紙。

拓展與替代:

鼓勵幼兒選擇各種漂亮的紙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將它們放入碗中凍冰花;也可以讓幼兒在水中加入各色顏料,看誰的冰花最漂亮;還可以讓幼兒選擇不同形狀的容器,凍不同形狀的冰花(球狀、三角狀等)。

和幼兒一起觀察冬季路面結的冰、屋檐上凍出的冰凌以及霧凇,進一步感受水遇冷結冰的現象。

附:科學小知識

凍冰花的過程就是水遇冷結成冰的過程,如果我們選擇不同形狀的容器,會出現不同形狀的冰花。

霧凇,俗稱樹掛,是北方冬季可以見到的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是一種冰雪美景。它是由於空氣中温度低於零度卻沒有凍結的霧滴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結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顆粒狀結構沉積物。霧凇現象在我國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區也很常見,只要霧中有冷卻的水滴,並達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20、沉浮實驗

材料準備:

木質玩具、塑料玩具、海綿、乒乓球、曲別針、石子以及玻璃球等不同質地的材料、記錄表、裝滿水的水盆。

實驗操作:

(1)小班幼兒玩時,可以讓他們把各種材料放入水盆中,讓幼兒觀察哪種材料會沉下去,哪種材料會浮在水面上。

(2)中、大班幼兒玩時,可以嘗試讓他們用各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比如,如何讓上浮的材料下沉、如何讓下沉的材料上浮等。

指導建議:

分組進行實驗時,教師應根據參與實驗的幼兒人數選擇適宜的水盆和材料。教師要提醒幼兒穿兜兜褂或者挽好袖子,避免他們在活動中弄濕衣服。

請幼兒記錄觀察結果:幼兒可以從“預設結果一實驗驗證”兩個角度來進行記錄。建議在活動前記錄“預設結果”,在活動後記錄“實驗驗證”,要避免幼兒在實驗中弄濕記錄表。

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小結,知道鐵和鐵製品、石頭等在水中會下沉,塑料和木質材料在水中會上浮,並請幼兒説清楚“沉下去”和“浮上來”。

鼓勵幼兒大膽選擇更多的料材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組織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拓展與替代:

可以讓幼兒進行“讓雞蛋浮起來”的實驗。準備一杯清水,並把雞蛋放進去,觀察雞蛋在杯中的沉浮情況,然後在這杯水中不斷加鹽,觀察雞蛋在杯中的沉浮變化。

可以讓幼兒用空礦泉水瓶做實驗,嘗試如何讓瓶子沉入水底、浮在水面或立在水中。

提供各種水果(葡萄、蘋果、香蕉等),引導幼兒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變化。

附:科學小知識

物體在水中或空氣中,受到的水或空氣將其向上託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物體在水中是下沉還是上浮’與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關,也可以説與它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的大小有關。當物體受到的重力大於它受到的浮力時,物體就會下沉;當物體受到的重力等於它受到的浮力時,物體就會懸浮於水中;當物體受到的的重力小於它受到的浮力時一物體就會上浮。此外,相同質量的物體,越是浸在密度大的液體中,越是容易上浮。

21、彩色的影子

材料準備:

相同大小的礦泉水瓶3~5個、水彩筆顏料、手電筒、紙盒、白布、水。

製作方法:

(1)在礦泉水瓶內分別加入不同顏色的水彩筆顏料和水,攪拌均勻,製成彩色水。

(2)剪去大紙盒的上面部分,底面鋪上白布,製成投影屏幕。

實驗操作:

把彩色水瓶放入盒內,置於白布前,且與白布有一定的距離間隔。用手電筒照射彩色水瓶,彩色水瓶就會在紙盒內的白布上出現半透明的彩色影子。

指導建議:

影子,發現影子的彩色,影子圈色深淺不一。

附:科學小知識

光可透過透明物體,由於水彩筆顏料具有半透明的特性,所以光就會穿過彩色瓶子,形成了彩色的影子。如果物體遮光性能好的話,影子應該都是黑色的。

22、不落的小球

材料準備:

乒乓球、玻璃瓶(瓶口比乒乓球略大)

實驗操作:

把乒乓球放在桌上,玻璃瓶瓶口朝下,罩在乒乓球上。在桌面上快速旋轉玻璃瓶,觀察乒乓球在瓶內的運動。

指導建議:

提示幼兒旋轉速度可由慢到快,並觀察速度快慢對乒乓球的影響。

引導幼兒在讓乒乓球快速旋轉後,嘗試將玻璃杯從桌面上移開,繼續旋轉,觀察玻璃杯裏乒乓球的變化。

拓展與替代:

在剪掉瓶口的礦泉水瓶上面或鐵罐頭瓶的瓶口上綁上繩子,將水裝入瓶子,引導幼兒按着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由低處逐漸向高處迅速旋轉,觀察水是否會灑出。

附:科學小知識

物體在旋轉過程中,會產生一種背離旋轉中心的力,這就是離心力。當我們旋轉玻璃杯時,帶動乒乓球旋轉,乒乓球被離心力壓到了瓶壁上,產生要突破旋轉軌道外逃的傾向。而較窄的瓶口能阻止乒乓球被甩出去,所以不會發生球掉落的情況。

23、有線電話

材料準備:

空八寶粥罐兩個、細繩一根、鑽子、包裝紙。

製作方法:

(1)在每個八寶粥罐的底部中間扎一個孔,孔的直徑大小以剛剛能穿過細繩為宜。

(2)將細繩分別穿過兩個罐子的小孔後,在繩的兩端各系一個結,防止細繩從小孔滑落。

(3)對八寶粥罐的外部用包裝紙進行任意裝飾,一部有線電話就做好了。

實驗操作:

兩個幼兒各拿一個八寶粥罐作為聽筒,將繩子繃緊,一人將聽筒放在嘴邊説話,另一人將聽筒放在耳邊傾聽。

指導建議:

指導幼兒玩“打電話”遊戲,知道聲音會沿着緊繃的繩子迅速傳播,知道聲音傳播是需要介質的。

對於小班的幼兒,教師應該把作為成品的“聽筒”給他們;對於中班的幼兒,教師應該給他們半成品,即事先給八寶粥罐紮好孔,引導幼兒自己穿孔、打結。

引導幼兒試一試繩子鬆弛了,聲音是否還會被聽到。

請幼兒在看不見對方的情況下(蒙上眼睛)玩“打電話”的遊戲,看能否猜出給他打電話的小朋友是誰。

拓展與替代:

與幼兒一起嘗試用果凍盒、紙杯、紙盒、紙筒等製作有線電話,比較它們之間在傳遞聲音上有無區別。

嘗試讓幼兒用不同長短、不同材質的電話線(線繩、鐵絲、毛線)做有線電話,請幼兒辨別聲音的變化。

附:科學小知識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做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被稱為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我們聽到的聲音也就不同。當兩個幼兒用自制的電話筒打電話時,説話會引起空氣的振動,振動沿着緊繃的繩子傳播,他們便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如果繩子鬆弛了,振動就無法傳播,聲音也就無法被聽到了。此外,繩子的長度也會影響聲音傳播的質量。繩子越長,聲音越聽不清楚。

24、音樂瓶

材料準備:

相同高度和粗細的玻璃瓶8個、7種不同顏色的顏棒(筷子、鼓槌等)1根。

製作方祛:

1、把瓶子排成一排,在每個瓶子裏倒進不同量的水(水量由少到多)。

2、在每個瓶子裏倒入一種顏料(第一個瓶子與第八個瓶子倒入的顏料一樣,只是瓶子裏面的水量不同),製作成彩色水,這樣既美觀又便於識別區分不同的水量。將八個瓶子按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擺好,一組音樂瓶就做好了。

實驗操作:

(1)讓幼兒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擊音樂瓶,感知聲音的變化

(2)幼兒用嘴依次對着每個瓶口吹一吹,試試能否聽到聲音,聲音的是否一樣。

指導建議:

引導幼兒邊敲擊邊傾聽聲音的變化,並辨別哪個瓶子音調高,哪個瓶子音調低,並引導幼兒探討原因。

提醒幼兒在敲擊不同的瓶子時力度要相同,同時不要太用力,以免敲壞玻璃瓶。

拓展與替代:

教師可根據音階調整水量的多少來製作音樂瓶,併為幼兒演奏樂曲。(懸掛音樂瓶聲音會更好聽)

可將鋼管、竹筒等切割成長短不同的管子,懸掛起來製作成音樂筒。

提供編鐘演奏的視頻資料供幼兒欣賞。

附:科學小知識

當用小木棒敲擊玻璃瓶時,瓶子和水會發生振動,當振動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由於每個瓶子裏的水量不同,它的振動頻率不同,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同。水越多,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水越少,振動越快,音調越高。編鐘的工作原理與此類似,編鐘的鐘體小,敲擊時,振動就快,音調就高;鐘體大,音調就低。

25、我來學印刷

材料準備:

陶泥或者硬橡皮泥、牙籤、顏料、刷子、白板紙。

製作方法:

(1)把陶泥捏成常見印章的形狀,如長方體或圓柱體,將準備刻字的一面切平,用牙籤在上面分別寫上想印的字的正字和反字。

(2)引導幼兒根據自己需要的數目,照上面步驟再製作幾個同樣的印章,分別寫上想印的字。

實驗操作:

(1)印章製作好後,指導幼兒用刷子蘸顏料分別刷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2)讓幼兒先用寫有正字的印章印字,再用寫有反字的印章印字,比較印製的效果是否相同。

(3)提供白板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進行排列並印刷。

指導建議:

幫助幼兒在一張透明度較好的薄紙上寫上字,反過來看就是反字。

提醒幼兒用牙籤寫完字後要剔除筆畫上多餘的泥,使字痕顯得稍寬並且清晰。

鼓勵幼兒嘗試用已有的字樣擺出不同的句子,如“我愛幼兒園”,還可擺成“幼兒園愛我”、“幼兒愛我園”等,來體會活字印刷的方便。

拓展與替代: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看凸型印章,讓他們瞭解、對比凹凸兩種印刷的不同效果。

提供材料,讓幼兒自由刻印自己喜歡的簡單圖案。

蒐集有關印刷術發展的文字與影像資料,讓幼兒瞭解印刷術的發展過程。

附:科學小知識

古代的印刷方法很死板,印一本書需要刻制所有版面,非常耗時。一旦錯一個字,整頁都要重新刻制,比較麻煩,而且一本書的模板用完後基本就沒用了,很浪費。後來,北宋一個叫畢異的人發明了活字印刷,他把一個版面的每個字都單獨製出來’需要哪個放哪個,省勁了許多。後來,人們又經過用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字、油印印刷而進入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印刷的種類一般包括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五種。

26、自制降落傘

材料準備:

沙包、小手絹(大小不同)、細繩。

製作方法:

用細繩繫住小手絹的四角,然後把繩子的另一端綁在沙包上。

實驗操作:

(1)讓小班幼兒自由往上拋降落傘觀察降落傘下降的樣子,體驗遊戲快樂。

(2)讓中大班幼兒不僅可以往上拋着玩,翅以試着接住降落傘。

(3)教師選擇一處安全的高處時往下拋大小不同的降落傘,讓幼兒觀察,看哪一個最後落下。

指導建議:

在幼兒玩降落傘時,提醒幼兒注意拋的角度,不要傷到同伴。

提示幼兒注意觀察,拋的高度與降落傘張開的程度以及下落速度之間的關係。

拓展與替代:

可以用塑料袋或布代替手絹。

觀看相關圖書或視頻,豐富幼兒有關降落傘的知識經驗。

附:科學小知識

降落傘是利用空氣阻力,使人或物從空中緩慢向下降落的。它是從雜技表演開始發展起來的,隨着人類航空事業的發展,後來被用於空中救生,進而被用於空降作戰。降落傘在降落時,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很大,所以它所受的阻力也大,導致人在下落時的重力加速度減小很多,不至於在落地時出現生命危險。

27、自制風向標

材料準備:

吸管、卡紙、頂端為珠子的大頭針、+塑料珠子、帶橡皮擦的鉛筆。

製作方法:

(1)將吸管兩頭分別剪開一條縫隙。

(2)用卡紙分別剪一個小三角形和一個大三角梯形做風向標的箭頭(小三角)和箭尾(大三角梯形),並把它們插在吸管兩頭。

(3)將大頭針插入吸管中間,並穿過一顆珠子,插在鉛筆的橡皮擦上。

(4)把鉛筆固定在一個位置,標明東、西、南、北,風向標即製作完成。

實驗操作:

把風向標放在户外高處,根據箭頭指的方向來判斷風向。

指導建議:

引導幼兒注意觀察風向與風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的關係,瞭解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風向。

提醒幼兒,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間不要捱得太緊,以吸管能自由轉動為宜。

拓展與替代:

可用小旗、布條、紙條等來製作簡易風向標。

有風的時候引導幼兒觀察物體(如樹枝)的擺動,以此來判斷風向。

附:科學小知識

風是有方向的,風吹來的方向即為風向。風向標是一個不對稱形狀的物體,重心點固定於垂直軸上。當風吹過,對空氣流動產生較大阻力的一端(箭尾)便會順風轉動,使風向標的箭頭永遠指向風的來源。其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箭尾受風面積比箭頭大,若箭頭及箭尾均受風,箭尾必會被風推後,使箭頭移往風的來源。

28、自制風速儀

材料準備:

瓶蓋(大小相同)、吸管(長短、粗細相同)、軟木塞、頂端為珠子的大頭針、塑料珠。

製作方法:

(1)將兩根吸管交叉插在一起呈十字狀。

(2)用強力膠將瓶蓋固定在吸管的兩頭,瓶蓋朝向如圖所示。

(3)將大頭針穿過吸管中心,再穿過塑料珠紮在軟木塞上,風速儀就做好了。

實驗操作:

把風速儀放在室外,根據它的轉速大致估計風力大小。

指導建議:

提示幼兒製作風速儀時,瓶蓋要朝着逆時針方向粘貼。

提醒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間不要捱得太緊,以吸管能自由轉動為宜。

拓展與替代:

也可以用風車的轉速來判斷風速的快慢。

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觀察被風吹動的物體的擺動快慢,以此來估算風力的大小。

附:科學小知識

風流動的快慢決定了風速的大小。我們能夠根據風速儀的轉懶陘來確定風力大小,風速儀每分鐘轉動的次數多,就表明風速快,反之亦然。有時候風速急速增加時,可能預示着會有大雨或暴雨來臨。

29、旋轉的光盤

材料準備:

氣球、廢舊水彩筆筒、光盤、吸管。

製作方法:

(1)將一根廢舊的水彩筆筒清洗乾淨,將粗的一端截去部分’使其正好卡在光盤中心的孔上,下端保持平整,且不露出光盤。

(2)把氣球綁在一根吸管上並紮緊,以防止漏氣。

(3)把吸管套在水彩筆筒的上端即完成製作。

實驗操作:

拔下吸管,向氣球吹滿氣,然後用手捏住氣球口,把吸管套到水彩筆筒上,隨後鬆開手使氣球內的空氣經過吸管和水彩筆筒從底端噴出,光盤就會向前旋轉駛出。

指導建議:

將水彩筆卡在光盤中心孔時,要卡緊,避免留下縫隙影響前進的效果。

將吸管套在水彩筆筒上時,要套緊,避免氣體從縫隙中流走。

可以讓幾名幼兒進行比賽,看誰的光盤跑得最快、最遠。

指導幼兒探究影響光盤轉動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氣球氣體的多少、地面的光滑程度和光盤自身重量等。

注意吸管口的衞生消毒。

拓展與替代:

也可以用蛋糕盤、卡紙、紙盒等代替光盤,讓幼兒實驗用哪種材料前進得距離更遠。

附:科學小知識

氣球被放開時,氣流猛地向外噴出,在氣流的帶動下光盤不停地旋轉着前進。氣球內空氣越多,氣流越強,光盤旋轉的速度越快;隨着氣球內氣流壓力的減弱,光盤轉動的速度逐漸減弱,直至停止,這與氣墊船在水中上升、下降的原理是一致的。

30、空氣在哪裏

材料準備:

各式各樣的塑料袋、土、盆、水。

實驗操作:

(1)請幼兒打開塑料袋在室內或到室外去捉空氣,捉住後把塑料袋口攥緊,然後朝着自己的臉放開,感受空氣的存在,或者讓幼兒扎住塑料袋口,觀察瞭解空氣看不見、無色無味的特性。

(2)把土塊放入水盆中,請幼兒觀察土中是否有氣泡冒出,瞭解土壤中也有空氣。

指導建議:

捉空氣時,最好讓幼兒跑動起來,等塑料袋被空氣充盈起來後,讓幼兒扎住口,再朝着臉打開塑料袋。這樣空氣釋放帶動的空氣流會給幼兒更深刻的感受。

捉空氣時,要引導幼兒到每一個角落都試一試,並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把土塊放入水中時提醒幼兒認真觀看,不要用手去觸摸。

拓展與替代:

可以用充氣筒給各種充氣玩具打氣,或者用扇子扇風等其他形式來讓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和幼兒一起動手製作風車,並嘗試讓幼兒用吸管吹風車使風車轉動,以此來讓幼兒感受空氣的流動。

附:科學小知識

在我們的生活中,空氣無處不在。它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氣、氧氣、稀有氣體和二氧化碳等,其中,氧氣約佔21%、氮氣約佔78%。絕大多數的生物需要呼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所以花草樹木是我們的朋友,植物越茂盛的地方,空氣往粒越新鮮。

31、不濕的手絹

材料準備:

透明玻璃杯、小手絹、一盆水。

實驗操作:

(1)讓幼兒把小手絹塞到玻璃杯的底部,塞緊,然後把玻璃杯口朝下垂直放人盛有水的盆中,過一會兒後再垂直拿出,讓幼兒觀察玻璃杯中的手絹會不會被水浸濕。

(2)讓幼兒拿兩個同樣底部塞緊手絹的玻璃杯,並同時放入水中,一個垂直放入,另一個傾斜放入,讓幼兒觀察玻璃杯中手絹的變化。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手絹一定要在玻璃杯的底部塞緊,這樣倒立玻璃杯時手絹才不容易掉下來。

引導幼兒在第一次把玻璃杯放入水中時一定要垂直於水面放入,否則手絹就會被水浸濕。

當幼兒把玻璃杯傾斜放入水中時,請幼兒觀察進入玻璃杯的水,會看到有泡泡冒出,這是空氣跑出來了。

拓展與替代:

可以用各種各樣的紙或布代替手絹塞入瓶中。

引導幼兒探索怎樣傾斜杯子,才能使杯中灌水速度快。

附:科學小知識

杯子裏除了手帕外,還充滿了空氣,當把杯子垂直於水面放入水中時,水和玻璃杯的接觸面就阻止了空氣的外流,杯子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由於空間內空氣壓力的存在’水不能進入到杯子中,所以手絹就不會被水浸濕。當把杯子傾斜放入水中時,空氣外流,水就可以進入到杯子中,進而弄濕手絹。

32、不沉的紙船

材料準備:

白紙、蠟筆、盛了水的水盆。

製作方法:

選擇兩張大小相同的白紙,將其中一張疊成紙船;用蠟筆把另一張白紙正反兩面塗滿顏色,然後也疊成紙船。

實驗操作:

把兩隻紙船同時放入水盆中,讓幼兒觀察一段時間,比比看哪一隻紙船最終不會沉入水底。

指導建議:

用蠟筆塗色時,教師應注意提醒幼兒塗色要均勻、飽滿,以保證實驗的效果。

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塗了蠟的紙船不下沉的原因,教師可以同時把水滴在蠟筆和紙上,讓幼兒觀察對比:紙吸水,蠟不吸水。

拓展與替代:

請幼兒蒐集各種各樣的紙,如牛皮紙、掛曆紙、硬卡紙等,做成大小一樣的紙船進行對比實驗,看哪一種紙船下沉速度最慢。可以請大班幼兒邊實驗邊記錄,採用“預測結果一實驗驗證”的形式記錄。

請幼兒想辦法把這些怕水的紙船變成不怕水的紙船。

附:科學小知識

當我們用蠟筆把白紙塗滿色之後,就相當於在白紙上覆蓋了一層蠟。因為蠟的密度比水小,並且蠟是脂溶性的,不溶於水,所以塗了蠟的紙船不會被水浸透下沉。

拓展與替代:

除了各種各樣的紙以外,教師還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綿、毛巾、布等進行對比實驗。(為了使實驗觀察到的效果更加明顯,建議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附:科學小知識

紙的植物纖維內部有許多微小的孔洞,同時纖維對水的吸引力又大於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並保留水分子,這就叫紙的吸水性。因為不同紙的植物纖維的孔洞大小和數量不同,所以它們吸水的強度也就不同。

33、鐵釘變磁鐵

材料準備:

放有電池的電池板、鐵釘、電線、細小的鐵片。

製作方法:

(1)把電線一圈圈地纏繞在鐵釘上,並露出電線的兩頭。

(2)將鐵釘上的電線兩端連接到放有電池的電池板的電線兩端。

實驗操作:

(1)在連接電線的正負極之前,先讓幼兒拿鐵棒輕輕去碰小鐵片,看有什麼變化。

(2)接好電池後,再讓幼兒拿鐵釘去輕輕碰小鐵片,觀察有什麼新發現。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電線在纏繞的時候要注意緊湊性,可多在鐵釘上纏幾圈。

引導幼兒嘗試用多節電池。

請幼兒把每次不同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拓展與替代:

增加電線圈數或電池節數後,再讓幼兒拿鐵釘去碰小鐵片,觀察鐵釘上小鐵片的數量變化,讓幼兒想一想為什麼。

讓幼兒嘗試把多種鐵質的物品磁化成電磁鐵。

附:科學小知識

內部帶有鐵芯、外部纏有電線圈的裝置,通電後,在電線的周圍會產生磁場,鐵芯會被磁化,具有吸鐵的特性。斷電後這種特性也隨之消失。磁性的大小可以用電流的強弱或線圈的匝數來控制,當增加電線圈數或電池節數後,磁性變大,鐵芯吸起的小鐵片的數量會隨之增加。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電線在纏繞的時候要注意緊湊性,可多在鐵釘上纏幾圈。

引導幼兒嘗試用多節電池。

請幼兒把每次不同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拓展與替代:

增加電線圈數或電池節數後,再讓幼兒拿鐵釘去碰小鐵片,觀察鐵釘上小鐵片的數量變化,讓幼兒想一想為什麼。

讓幼兒嘗試把多種鐵質的物品磁化成電磁鐵。

附:科學小知識

內部帶有鐵芯、外部纏有電線圈的裝置,通電後,在電線的周圍會產生磁場,鐵芯會被磁化,具有吸鐵的特性。斷電後這種特性也隨之消失。磁性的大小可以用電流的強弱或線圈的匝數來控制,當增加電線圈數或電池節數後,磁性變大,鐵芯吸起的小鐵片的數量會隨之增加。

34、氣球動力車

材料準備:

氣球(大小相同的和不同的)、玩具小汽車(大小相同的和不同的)、廢舊筆管、透明膠帶。

製作方法:

(1)把氣球套在廢舊筆管的~端,並用線固定住,然後經由筆管向氣球吹氣,吹好氣球后,用筆帽或其他東西把筆管的另一端塞住,防止氣體流出。

(2)用膠帶將氣球固定在小車上,這樣氣球動力車就做好了。

實驗操作:

讓幼兒拔掉筆帽,讓小車向前行駛。或者讓兩名幼兒進行比賽,看誰的小車向前行駛得更遠。

指導建議:

為幼兒提供小一些的玩具小汽車,以便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氣流的力量。

當用透明膠帶把氣球固定在小車上時,請兩名幼兒互相配合,注意提醒幼兒不要碰破氣球。

提醒幼兒通過觀察,探索出氣球的大小、小車的大小與小車行駛速度、距離之間的關係。

拓展與替代:

可以將氣球粘在其他大小適合的玩具上,請幼兒觀察氣球的大小與玩具運行速度和距離間的關係。

可以用紙板、吸管、細鐵絲自制小車。

附:科學小知識

氣球是用橡膠製成的,具有很好的伸縮性。當將筆帽撥開時,膨脹的氣球就會自動收縮,氣球裏的空氣會猛地向外排出,產生一股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玩具小車行駛的動力。在玩具小車大小不變的情況下,氣球內的氣體越充足,這個動力就會越大,玩具小車行駛的速度就越快,跑得就越遠。在氣球內氣體多少不變的情況下,玩具小車越小,行駛的速度越慢,距離越近。

35、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材料準備:

大小不同的廣口瓶以及大小、粗細相同的小蠟燭。

實驗操作:

(1)點燃一根小蠟燭後,用廣口瓶罩住,觀察蠟燭的變化,讓幼兒瞭解蠟燭燃燒需要空氣。

(2)同時點燃兩根小蠟燭然後用大小不同的兩個廣口瓶同時罩住,讓幼兒觀察比較,看哪根蠟燭燃燒的時間最長。

指導建議: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瓶子的大小不同,裏面的空氣多少不同,所以蠟燭燃燒的時間的不同。

初步引導幼兒瞭解空氣助燃的特性。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防止燙傷或燒傷。

拓展與替代:

請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瞭解它們發生的一些變化都離不開空氣。

可以找幾段大小、粗細相同的蠟燭代替小蠟燭,進行實驗。

附:科學小知識

空氣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蠟燭燃燒需要的是空氣中的氧氣,用杯子把蠟燭罩住,隔絕了空氣,蠟燭在用完杯內的氧氣之後就會因為缺氧而逐漸熄滅。在蠟燭掣小、粗細相同的情況下,大杯子裏面的空氣較多,所以蠟燭燃燒的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