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米奇創意網>傳統工藝>布藝>

最權威的袖窿深製圖公式手工布藝教程

布藝 閲讀(2.3W)

最權威的袖窿深製圖公式

收藏保存

主要材料:

  呢絨

所需工具:

  縫紉機

製作步驟:

第1步:

最權威的袖窿深製圖公式 第2張

如今,人們在保證服裝服用功能(包括禦寒和保護功能)的同時,還不斷追求着視覺上的審美效果。作為服裝結構設計人員,僅僅具備審美意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服裝結構製圖中正確認識各部位之間的相關性,合理安排比例,才能產生舒適、美觀的視覺效果。這就需要服裝結構設計人員經歷充分的理性思維過程。過去,我國的服裝結構製圖長期沿用含有修正值的線性公式,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比例裁剪法。但是,由於傳統比例公式過於依賴經驗和缺乏變化,使之越發不能適應現代服裝造型的需要。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國外形式直觀、變化靈活的原型方法乘虛而入,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一部分人甚至開始迷信原型。實際上,原型方法也存在着諸多問題,許多部位的調整仍無法擺脱對經驗的依賴。也就是説,原型方法在服裝各部位之間關係方面,依舊沒有達到真正的理性認識。尤其是對於袖窿深變化的問題,原型更是沒有很好地解決。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思維方式的調整。讓我們暫時拋開原型這個思維模式,運用真比例工具來尋找可以使服裝結構設計更加簡便、靈活和高效,而且可以使服裝結構更加合理的方法。

服裝製圖公式決定着服裝的外觀形態,代表着服裝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反映着影響服裝部位的相關因素。因為服裝是立體的,影響其變化的決不僅僅是某一個因素。但是要研究服裝的變化規律,還得排除干擾,把握一些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公式的準確、合理。

例如,“袖窿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部位(如圖),它不象“胸圍”、“背寬”等可以直接測量的部位一樣直觀。這個部位的公式的是根據普遍的測量結果,結合視覺上的美觀比例所設定的。對袖窿深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但只有“胸圍”和“身高”是主要因素,諸如“面料厚度”、“肩斜角度”等次要的干擾因素可以姑且不做考慮。為了清楚地理解認識服裝的變化規律,從而更好的進行服裝結構設計工作,筆者認為有必要對袖窿深製圖公式加以分析。

在傳統男裝製圖過程中,“袖窿深”部位多采用一些帶有修正值的線性公式。其中,被人們普遍認可並廣泛採用的有如下兩種形式:

(1)1.5/10B+8

(2)B/5+3

(公式中常數項單位是cm,以下同)

事實證明,在一般正常體型情況下運用這兩個公式,其結果還是較為理想的,也比較接近美觀效果的真實測量值。這説明過去前人在制定公式的時候是經過反覆檢驗的,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實事求是的原則,給後人繼續探索提供了一定的事實依據。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公式的適用範圍。其實上面的公式充其量只能説是在一定範圍內接近真實測量值,只侷限在一般較小的範圍之中。而且形式不夠準確、直觀,沒有明確反映真實情況,並且也不適應現今生產和教學的需要。

比如,在B(成品胸圍)=100cm的情況下,

(1)1.5B/10+8 =23

(2)B/5+3=23

結果是相同(或接近)的。

但是,如果B的值發生改變後會是什麼情況呢?假設B=110cm,則

(1)1.5B/10+8 =24.5

(2)B/5+3 =25

結果是不同的。

為什麼是同一部位的公式,計算結果卻不相同呢?通過分析比較,我們發現這主要是公式中的修正值——“常數項”的存在所造成的。並且在規格變化的過程中,常數項越大,其變量的變化空間就越小,最終導致其結果偏離實際真實值越遠。過去,人們對這種情況的處理方法是採取經驗調節。但是,在沒有正確理論引導的情況下,什麼樣的調節都會顯得底氣不足、蒼白無力,無法準確説明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採用“0.23B”這個公式來解決袖窿深的一般計算問題,排除了常數項的干擾,形式直觀、便於理解。而且運用“真比例尺”還可以免除計算上的麻煩,快速、準確,為實際設計提供了便利。那麼,是不是將其轉化成如“0.23B”這樣沒有修正值的形式就是萬能公式了呢?並不是這樣。前面所説的一般指的是比較接近、近似實際情況,並不是十分準確的。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看到影響袖窿深變化的不僅僅是胸圍,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公式是為了符合服裝的普遍規律,即在服裝規格改變時保持局部與整體的比例不變,也就是保型。服裝生產中的推檔、放碼(推板),實際上就是在做保型的工作。推板的方式很多,但其中都隱含着保型的目的。我們經常採用的“點放碼推板法”,是按照國家“五二、五三、五四”等系列標準執行的。即是以身高為5cm,胸圍分別為2、3、4cm為一檔進行推放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胸圍和身高因素在服裝結構中起着主導作用。在推檔、放碼過程中,必須對身高和胸圍兩個因素同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保型的目的。

一般來説,我們國家多采用的是“五四”系列的樣板推放標準。即身高變化5cm,胸圍相應變化4cm,而身高中的衣長相應變化2cm 。既然這樣,就可以估算身高和胸圍這兩個因素在變化時各自所佔的比例了。例如我們通過測量得到:女子在身高160cm,胸圍100cm,在保證通常視覺美觀的前提下,“袖窿深”是23cm。由“五四”系列我們知道了上裝中胸圍和衣長的比例是4:2,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基本比例對具體數據進行分配:把“袖窿深”=23cm根據4:2平均分成6份,胸圍佔4份、衣長佔2份。從而得出的數據為15.333…:7.667…,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為15.333+7.667=23 。我們把得到的這組數字代回到控制部位的數據中去,因此得到了這樣的一個公式:“0.153B+0.048h(身高)”約等於“0.15B+0.05h”。這正是目前“真比例技術”推出的“0.15B+0.1半號”這個公式。

(注:什麼是“半號”呢?我們知道,“號”所代表的就是身高,一般我們研究的人體身高均在100cm以上,這會給我們人腦的計算帶來一定的不便。使用“半號”的話,不但可以方便計算,如果不超過“真比例尺”範圍的話還可以免除計算,不僅如此,半號與相對穩定的人體上半身長度也有着對應關係。)

仔細觀察這個公式,我們會發現,若將公式中比重較小的“0.1半號”簡化成常數的話,恰恰是上面的“1.5/10B+8 ”這個公式!看來當初人們是出於簡便的考慮,將公式進行了演化,殊不知這表面上的簡化卻掩蓋了事物發展的真實規律。該做法不但沒有得到充分的簡化,反而給實際的研究、生產、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又有多少人從此被經驗的大山攔住駐足不前呢!

其實我們還可以根據胸圍和身高對袖窿深影響幅度的不同,推出另外不同的袖窿深計算公式。如根據“五二”系列可得出公式:“0.12B+0.14半號”;根據“五三”系列可得出公式:“0.14B+0.12半號”。只是這兩個公式在形式上和習慣上都不如“0.15B+0.1半號”來得理想,所以我們通常採用後者。其實,也可以將另一種形式“B/5+3”轉化成“0.20B+0.04半號”的形式,因為起重要因素的胸圍部分比較整,也是一種比較簡便的形式。其實,無論是“0.20B+0.04半號”,還是前面探討過認為比較合理的“0.15B+0.1半號”,都是我們通過理論上假想得出的公式。這些公式必須經過實際的檢驗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假如上述公式與實際的美觀效果、穿着需要不相符合的話,再好的推理也將沒有任何的價值。因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需要進行大量的、真實的測量工作,來驗證上述公式的真實、準確程度。筆者認為:之所以説説過去的公式存在侷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測量的範圍的狹窄和對美觀效果缺乏理解所致。下面這些數字,是筆者在許多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分別對不同體型(包括矮胖、標準、瘦高等各種體型)進行了小範圍的實測,力求數據真實、準確。下面,就讓我們用這些數字來實際驗證以上的推理。

經考察,計算袖窿深的部分公式如下:

(1)1.5/10B+8 ;

(2)B/5+3 ;

(3)0.23B;

(4)0.15B+0.10半號;

(5)0.2B+0.04半號。

我們的檢驗思路是,把上述公式的計算結果同審美測量值相比較,哪個公式更加接近審美測量值,哪一個才是首選。我們採用“身高/胸圍/袖窿深——適用公式”的形式進行排列,以方便大家觀察和比較——

一、160以下的人羣: (單位:cm)

公式實際身高/胸圍/袖窿深 1.5/10B+8 B/5+3 0.23B 0.15B+0.1半號 0.2B+0.04半號

159.5/105/23.65 23.75 24 24.15 23.68 24.19

159/101/23 23.15 23.2 23.23 23.1 23.38

154/101/22.8 23.15 23.2 23.23 23.85 22.22

153/105/23.5 23.75 24 24.15 23.4 24.06

153/101/22.8 23.15 24 24.15 22.8 23.26

160/107/24 24.05 24.4 24.61 24.05 24.6

159/103/23.4 23.45 23.6 23.69 23.4 23.78

155/100/22.8 23 23 23 22.75 23.1

159/96/22.4 22.4 22.2 22.08 22.35 22.38

二、160至170的人羣: (單位:cm)

公式實際身高/胸圍/袖窿深 5/10B+8 B/5+3 0.23B 0.15B+0.1半號 0.2B+0.04半號

165/99/23 22.85 22.8 22.77 23.1 23.1

164/102/23.5 23.3 23.4 23.46 23.5 23.68

160/107/24 24.05 24.4 24.61 24.05 24.6

165/100/23.2 23 23 23 23.25 23.3

165/99/23 22.85 22.8 22.77 23.1 23.1

165/98/23 22.7 22.6 22.54 22.95 22.9

168/100/23.4 23 23 23 23.4 23.36

167/102/23.6 23.3 23.4 23.46 23.65 23.74

163/98/22.8 22.7 22.6 22.54 22.85 22.86

三、170以上的人羣: (單位:cm)

公式實際身高/胸圍/袖窿深 5/10B+8 B/5+3 0.23B 0.15B+0.1半號 0.2B+0.04半號

172/95/22.8 22.25 22 21.85 22.85 22.44

175/98/23. 5 22.7 22.6 22.54 23.45 23.1

174/100/23.8 23 23 23 23.7 23.48

182/97/23.6 22.55 22.4 22.31 23.65 23.04

178/100/24 23 23 23 23.9 23.56

173/97/23.2 22.55 22.4 22.31 23.2 22.86

176/100/23.8 23 23 23 23.8 23.52

174/101/23.8 23.15 23.2 23.23 23.85 23.68

176/99/23.6 22.85 22.8 22.77 23.65 23.32

通過以上大量真實的數據不難看出,在絕大部分條件下,“ 0.15B+0.1半號” 均較其他公式更加接近審美測量值,是最為理想的形式。它這不僅再次證明了身高因素在服裝結構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最終驗證了

袖窿深=0.15B+0.1半號

這一男裝真比例公式的科學合理性。

女裝由於有明顯的胸部突起,故而其袖窿深公式可以用0.17B+0.1半號來表達。

通過以上分析和比較,我們可以對 “y=ax+bz”這種複合式真比例模型在服裝結構設計領域的存在加以正式確認。